四川近代工业从官办开始发展起来。1875年,川督丁宝桢在成都开设了专门制造洋枪洋炮的工厂,名叫四川机器局,是四川历史上第一家采用近代技术的机械制厂,后改名为四川兵工厂,为川军抗日生产手榴弹和步枪。新中国成立后,兵工厂又先后易名为川西机械厂和成都机械厂,在1961年,改名为成都国营南光机器厂。四川机器局的开设正标志着四川近代工业的开始。
▲ 四川机器局碉楼
1885年,清政府下令开采四川的铁矿和铜矿。1886年,四川境内出现了第一条有线电报路线,即宜昌——重庆——成都线,同年重庆设立电报局。1887年,四川、云南电报线正式装设并开始通话。官商合办的企业,如1893年川东地方官黎庶昌模仿上海和武昌在重庆筹建的机器纺纱厂,但到1896年,才筹足500股(每股百两银子),可见其发展速度的缓慢。
四川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如与1872年华侨商人陈启沅在广东南海创办的继昌隆巢丝厂相比,略晚沿海二十年左右。四川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在19世纪末开始产生。1889年,川商卢干臣在重庆创办森昌泰火柴厂,有资本五万元;四年后又办森昌正火柴厂,有资本三万元。1891年铜梁的纸商开始用机器造纸,1893年,重庆许多商人相继开办了源盛长、正泰兴、侯铨盛等印刷工厂。
▲ 重庆江北火柴厂《山城》 图源:7788收藏网
到20世纪初期,四川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了明显的发展。1889-1911年的二十余年间,成都、重庆、万县、合川、三台等地先后开设的火柴、续丝、纺织、造纸、制革、采矿、玻璃等厂矿企业有六十八家,有的资本达三十万元以上。同时,出现了以商股为主的官商合办的川江轮船有限公司及水电厂等,呈现出“进步的潮流波及全川”的现象。
然而,这种近代民族工业绝大多数是轻工业、农产品加工业,根本没有机械工业,与沿海地区相比,还处于相当落后、幼稚的阶段。
版权声明:本文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若已获授权,请注明“来源:成都方志”。
编辑:汪 洋
校对:南波万 李胜利
监制:毛声文
审核:赵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