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有一段时间生活过得很差,我经常会焦虑、迷茫、担心明天是否有饭吃。
当生活的压力席卷而来,压得我喘不过气的那种感觉,我这一生都无法忘记。
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了《曾国藩》。
从那之后,一切都变了
1. 为什么要复盘?
曾国藩,其实最早叫做曾子城,后来考上进士后才改的名字。
他的进士之路,实在是很波折。
没办法,他实在是太笨了。有多笨呢?
小偷来他家等他睡着盗窃,过了一个晚上,
小偷都会背了,可是曾国藩还不会。
清朝的科举之路有乡试、会试、殿试三大关,高中之后,分别授予秀才、、进士的称谓。
然而,曾国藩仅仅在乡试就考了五次,第四次的时候还被点名批评。
这可不是普通的批评,而是给予他“文理不佳”的批评等级,算是最差的了,直接让曾国藩在全省出了名。
这下,曾国藩饭也不吃,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开始复盘反思。
这次复盘之后,曾国藩第二年再次乡试,一举高中。
就像练武的人打通任督二脉一样,曾国藩一下子开窍了。
之后,接连过了会试、殿试,中了进士。
什么概念呢?比现在考上清华、北大还难。
所以,你问为什么要复盘?
不如换个问题,为什么不复盘?凭什么不复盘?
别人都因为复盘走向成功了,凭什么你不复盘就想成功?
像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是天才,然而身为普通人也有着适合我们的方法:复盘。
2. 什么是复盘?
其实学习只有三种途径:向书本学、向别人学和向自己学
复盘的根本属性就是向自己的经验学习
3. 怎样复盘?
第一个层次是反观,第二个层次是反思,第三个层次是反省。
反观:像曾国藩,每天都会写日记。
那么我们可以着一张纸,写下今天做了什么事情,怎样做的事情。
反思:这件事取得的结果是什么?
我这样做的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
为什么下这样的决定/做这个决定时的依据是什么?
结果与目标差了多少?差在哪些方面?
哪些步骤可以优化?优化后可以补足这些差距吗?
这些优化的步骤背后的思维逻辑是什么?
比如美军在70年代,建立的复盘体系。
第一,一切动作和结果都要记录在案。
第二,训练中的假想对手越真实越好,最好还要让对方比我方更厉害。
第三,必须进行行动后点评。
点评中每个动作都可能受到质疑:当时为什么要做这个动作,你在想什么,如果换个做法会怎么样。
结果一年后重新开始空战,海军的1架飞机从击毁敌方2架增加到了12架。
反省:曾国藩就经常会告诫自己,严于律己;宽于待人。
然而,我们现代人可以使用以下两点:
1. 优化后的思考逻辑 要多加练习
2. 再遇到相似的问题 直接套用我们复盘后的经验积累
如果你觉得有用的话,请点个赞吧。
我是书语,与你一起,读书成长。志同道合的朋友,点个关注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