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元朝女子到底是谁?与中国历史上的武则天、慈禧太后、吕后相比,她算不上大女主。
但是与古代千千万万挣扎与淹没在底层的无名无姓的女子相比,她是大女主,因为留名青史的女子少之又少,而她是其中之一。
她叫阿鲁真,她的名字和事迹留在了《明史纪事本末》里。
01、历史上有名的红巾军起义
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不花妻阿鲁真抱起女投井死。女儿嚎啕曰:“南井已有二妾入,井咽不可容。”方转而向北,投北井而死。
这句话的意思是,普颜不花的妻子阿鲁真,抱起女儿,准备带着女儿一起自杀。
女儿看了井底一眼,嚎啕大哭地说:“南井这边井底已经有两位妾氏了,井口容不下了。”阿鲁真听了,抱着孩子又去了北井,决心可见一斑。
阿鲁真为什么想不开呢?更残忍的是,虎毒尚且不食子,作为一位母亲,竟然连自己的亲生孩子的生命都不放过。
这还得从她大女主的背景讲起,当时她所在的王朝正经历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红巾军起义。
此次所要讲的故事发生在元朝末年。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少数民族统一的王朝,由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到忽必烈元朝大统一,历经了二百多年才退出中原。
1271年,忽必烈为了彰显国君超越民族界限,为天下大主的尊贵国君,他意识到仅仅用蒙古这个称号,于新王朝的含义有所狭隘,遂改国号“大元”,取自《易经》“大哉乾元”之意。
元谓之大也,大不足以尽之,而谓之元者,大之至也。
他觉得像之前的秦朝、汉国的国号源于其兴起之地的地名,隋朝、唐朝的国号源于其之前受封的爵位。
这些都显示不出整个天下的意思,不足以效仿,而“元”的意思是大到极致的意思。
确实为了做到将元朝大到极致,好战的蒙古族国君,不甘于满足当时的版图,不断向外扩张。
当时元朝与南宋有分庭抗礼之势,忽必烈决定南下,夺下南宋,这便有了历史上有名的襄樊之战。
在元军的隔汉水围困下,襄、樊重镇的军民据守古城6年。
史料记载,樊城是历史上有名的要塞,南宋与元朝双方为了争夺这个水陆交通要塞,经历了失守、收复、再失守、再收复反复多次,打打停停,双方死伤人数超过40万人。
双方各有大将损失,其中著名的有南宋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79年,前前后后,断断续续八年抗战,南宋由陈秀夫背着8岁的皇帝投海而灭亡。
正因为襄樊之战南宋的失败,使得元朝终于一统中原,进而以忽必烈为首的蒙古族国君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手段,才有了以后的各地红巾军起义,而这些红巾军起义却是阿鲁真抱孩子投井的直接背景。
在这八年抗战中,元朝内部同样出现了政权的自我分裂,骁勇好战的蒙古将领始终信奉着弱肉强食的道理,皆被忽必烈以武力以暴制暴解决。
期间,忽必烈始终有雄心壮志,他先后在1274年,1275年,1281年先后三次征战日本,但在日本遭遇飓风,战船多坏,先后无功而返或终将士溺死,几乎全军覆没。
1282年,从广州渡海攻占越南,后因天气炎热,夏季雨水不停,瘟疫流行而被迫返回。
1283年,1285年,1287年元军三次次从云南攻打缅甸,最终取得胜利,迫使缅甸进贡纳税。
1292年,元军从泉州渡海攻打爪哇,爪哇被降。
这是一个连年征战的过程。
不管是攻打南宋还是征战海内外,均需要强大的人力、财力、物力支撑。
人从哪里来?财从哪里来?物从哪里来?
史料记载,忽必烈特意任用一批尚书省理财,无所不用其极地敛财充盈国库。
不仅增加税收,还对于曾经的被私人和寺院占领的南宋公田征田赋税,对于历年积欠的钱粮追征,对于钱币制度也进行了变更。
如此,搜刮民脂民膏,横征暴敛,同时,为了征战海外,多次在沿海地区征发徭役,人民苦不堪言。
在这期间,爆发了几百起农民战争,但都是小打小闹而已,未能成为气候。
1294年,忽必烈西去,南征北战的战争局面终于在铁穆耳即位后有所收敛。
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铁穆耳减免了部分赋税,对于诸王的势力采取了一系列军事限制政策。
铁穆耳
但是这个皇帝喜欢摆阔气,充大佬,一高兴就爱赏赐人东西,国库资产减少的速度很快。
这个皇帝也是一个好战的,曾经发兵云贵地区,与西北震荡的局面也未清楚解决,就病逝了。
1351年,元惠宗征收徭役治黄河,史料记载,曾经动用的民夫有十五万人之多来修筑堤坝,人民群众的不满达到了顶峰。
这个时候,白莲教首领韩山童,以“明王”自居,在颍州发动起义,却事情败露被捕杀,其子被立为“小明王”而子承父业,以“红巾”为标志,各地红巾军起义军纷纷揭竿而起。
提到此处,在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里,曾有过一段记载,明教大将朱元璋设计离间了张无忌与徐达、常遇春的关系,真真假假,不在此详细的阐述,这段插曲出现了熟悉的三个人物:朱元璋、徐达、常遇春。
1356年,朱元璋率领红巾军攻占了江南的半壁江山,同时,其他南方起义军陈友谅等势头亦正盛。
1367年,朱元璋打败了南方陈友谅起义军和元朝势力后,在徐达、常遇春猛将的协助下,开始北伐。
仗一打,就打到了阿鲁真的夫家,普颜不花的家门口,而关于阿鲁真抱孩子跳井的真相,与其家庭背景又息息相关。
02、阿鲁真的蒙古族大儒丈夫
阿鲁真的丈夫普颜不花,正是生活在元朝末年。
元朝建国后,蒙古族许多人都开始迁往中原,普颜不花的家族迁居到青州,即现在的山东一带居住。
在大都定居后的蒙古族统治者们入主中原后,开始走上了迂回曲折的汉化道路。
忽必烈即位后,开始推行汉化方针,与历史上每一次变革类似,凡是牵扯到贵族利益特权的变法革新,往往经过长期的迂回曲折,或停滞不前,或早早夭折,或非经历一番腥风血雨方停歇。
汉化之一,便是儒学的推广,然而,蒙古族信仰喇嘛教,如此相差悬殊的文化背景,对儒学的理解和体会难以深刻,汉语的推广更是困难重重,而大批汉人为了上位,不得不熟读蒙语,儒家思想和汉语文字均弱得多。
汉化之二,政治体制。作为马背上长大的民族,有研究学者对其分析,其政治体制混乱,虽然元朝定都汗地,但推崇儒学和汉语,汉人也可以做官。
但是对于蒙古固有的政策也进行了延续,尤其是民族歧视政策比较明显,比如实行“四等人制”。
汉化之三,农耕经济。作为一个游牧民族,不知农耕和农业对经济的重要性,经常把掠夺来的人民充作奴隶而奖励给各个贵族,虽然制定了税收制度,繁重的赋税却让农民更加苦不堪言。
四等人制
在此大背景,科举制度,反反复复开了八次后再次被中断。
而此次中断的是蒙古贵族的守旧派,伯颜。1335年,元顺帝在伯颜的煽动性,停止科举。
1341年,伯颜被除掉后,中断了六年的科举制度恢复,同时,国子监开始大兴,众多名儒雅士开始在国子监传道授业。
其中阿鲁真的丈夫,普颜不花在国子监接受了正统的教育。
1345年,第九次科举开考,普颜不花状元及第,任职翰林修撰,正式走入仕途。
1351年,普颜不花调江西行省左右司郎中。
而在这一年,与普颜不花对上的不是朱元璋,而是在湖北揭竿起义的红巾军首领徐寿辉。
1351年,元惠宗征收徭役治黄河,曾经动用的民夫有15万人之多来修筑堤坝,人民群众的不满达到了顶峰。
此时的徐寿辉的天完军与白莲教率领的红巾军是两股重要的力量,作为起义军的典型给予残破腐朽的元朝以沉重的一击。
1352年,徐寿辉占领湖北后,以势如破竹之势,兵分两路,一路沿着长江往西打过去,占领江陵等地,另一路南下,准备攻打江西。
此时,在江西任职的普颜不花,积极献计献策,他为当时不懂军事的领导提议章伯颜。
在此提一句,章伯颜是汉族,普颜不花是蒙古族。至此,普颜不花与章伯颜联手,对抗徐寿辉的天完军。
两军在石头渡口交锋,以普颜不花失败告终。
后来在徐寿辉包围龙兴的时候,普颜不花与章伯颜想出偷袭大计,令数千名死士脸上涂青色,打扮成神兵怪人。
果然,徐寿辉的天完军来不及抵抗,使得元军守住龙兴。
随着起义军声势浩大,1356年,朱元璋率领红巾军攻占了江南的半壁江山。1358年,普颜不花奉命前往江南。
普颜不花终于与朱元璋在战场上正面相遇。
03、一门忠烈宁死不屈
1358年,朱元璋势力占据南京一带,并计划向浙东等地区推进。
朱元璋军队
同时,另一股起义军势力,徐寿辉的天完军,内部正遭受陈友谅的虎视眈眈,在江南一带势力同样强劲。
普颜不花达到福建建宁时,陈友谅派干将围起攻之。
当时与普颜不花一起被派来镇守江南的将军李国凤,同样在延平被困,奈何他胆小怕事,明知镇守之事事关重大,却未做殊死抵抗,最终兵败而逃走。
建宁成为一座孤城。
普颜不花率领这所孤城的士兵将领们,道:“与此城誓死共存亡。”史料记载,一共经过了64天,最后终于击退了陈友谅的起义军。
1359年,普颜不花在江南被召回,总管山东行省事务。
普颜不花自小聪颖过人,在国子监受学后,状元及第,作为蒙古族,却通晓儒家学说,已经是一位了不起人物。
他却在红巾军起义的抗争阶段,临危受命,先后在龙兴、建宁与起义军殊死搏斗,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儒将。
由于普颜不花的这些战绩,其最后官达一品,他的妻子阿鲁真也被封为“齐国夫人”。
至此,完颜不花的母亲、妻女一家,得在益都团聚。当时山东是大都粮食和各种物资漕运运输的交通枢纽,位置相当重要。
而此时,江南一带的朱元璋的势力正在悄然增长。
当时,朱元璋带领红巾军节节获胜,最后在江南一带与徐寿辉的天完军成为两股最厉害的势力。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
况且,朱元璋看到曾经的将领赵普胜叛变到徐寿辉军中,到处抢夺略杀,为此忧心忡忡。
朱元璋设计离间了陈友谅和赵普胜的关系,生性多疑的陈友谅果然以会师为由,趁机杀了他。
1360年,已掌握天完军实权的陈友谅挟持了徐寿辉,在江州称王自居。
二虎相争的格局正式形成。
1360年5月,陈友谅趁着涨潮,让士兵们踩着船只爬进了太平城内,朱元璋的大将花云战死。
此后,陈友谅设计杀死徐寿辉,在江西、湖广以皇帝自居,其野心一再膨胀。
朱元璋一边派人在江西切断陈友谅后路,一边设计让陈友谅的老朋友写信引诱其东下。
两虎交战在南京龙湾。
陈友谅的船只因为潮落的原因而被搁浅,死伤无数,只得乘着小船逃到采石矶。
朱元璋又派军在采石矶大败陈友谅,迫使其讨回江州地盘。
1361年,朱元璋帅军大破安庆,准备攻打陈友谅的老窝江州,陈友谅再次退守到武昌。
1363年,潘阳湖之战开始,这场战役中,朱元璋再次展现出强大的军事才能,大败陈友谅。
学者吴晗曾经在书中这样评价,陈友谅虽然大败于朱元璋,但他在反对蒙汉统治阶级的历史上起到过作用,陈友谅墓保存至今。
1367年,在灭掉陈友谅后,朱元璋派徐达为主帅,对元朝进行讨伐,统帅徐达也看上了山东这个位置,以20万大军之势,迅速占领沂州等地。
一个月后,很快兵临益都城下。
首在益都的普颜不花奋起抵抗,奈何元朝军队早已没有了当初金戈铁马的气势,而红巾军经过10几年的战争磨练,来势汹汹。
益都最终被徐达攻下,徐达知道普颜不花的是一名开疆扩土的儒将,想纳为己用,普颜不花不为所动。
他跪别了年迈的母亲,最后在官舍不屈而死。
而当普颜不花去往官舍后,其妻阿鲁真却不想偷生,她觉得自己的丈夫深受国恩,自己作为齐国夫人是朝廷命妇,丈夫将为国捐躯,自己岂能苟且,遂与家人们道:“我只有一死了,你们都各自散去吧。”
等到阿鲁真抱着女儿想要投井的时候,南井已经满了,只得又投进北井而亡。
阿鲁真,阿鲁真之女,以及妾之女都投井而亡。
而在普颜不花及其家人去后不到一年,元亡,时间是1367年11月。
04、写在最后
元朝灭亡,以朱元璋为国君的明朝自此建立,新的故事即将开始,对于成吉思汗、忽必烈、朱元璋,甚至陈友谅,史书上均有详细记载。
王朝的更迭推进历史的演进,而王朝里的可歌可泣、可悲可叹的或英雄人物,或壮烈事迹随着历史的演进而留下或清淡或浓重的一笔。
战争是一部充满了人民的血泪史,而用辩证的唯物史观来评判历史。
无论是以朱元璋、徐达在统治阶级压迫下的反抗,还是普颜不花与阿鲁真夫妇对元朝的效忠死守,均在历史下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参考文献:
[1]张世红.论忽必烈的汉化政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1):90-91.
[2]吴晗.朱元璋传[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6.
[3]青州府状元之五:忠义状元普颜不花.青州古城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