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离开袁绍投靠曹操,曹操十分高兴,说:“这就是我的子房啊!”子房是张良的字,汉初张良帮助刘邦打天下,被称之为汉初三杰之一,刘邦封其为一等侯。荀彧因为不赞成曹操称王,被曹操闲置,因忧虑而死。那么,这个被曹操称为子房的人,为什么命运和张良大相径庭呢?
荀彧的父亲担任过济南相,叔父荀爽任职司空,可以说是家族背景显赫。董卓之乱,荀彧弃官回乡,被同郡的冀州牧韩馥迎接至冀州。等到了冀州,冀州牧已经成了袁绍。袁绍对荀彧待之以上宾之礼,他的亲弟弟荀谌以及同郡的辛评、郭图等人也都在袁绍手下任职。这就是说,如果荀彧留在袁绍处,肯定也会有一个相当的官位留给他。不过,荀彧却觉得袁绍这个人难以成就大事,于是决定离开袁绍投奔曹操。曹操当时任职奋武将军,占有东郡,无论是名望还是军事实力都难以和袁绍相比。荀彧一来,曹操当然是大喜过望,说:“这就是我的子房啊!”马上任命他为司马,其地位和曹操手下的夏侯渊、曹仁差不多,略低于夏侯惇。如果撇开自家人这个因素,大概在外人当中就是曹操手下第一人。
张良是战国时期的韩国人,祖父、父亲两代做过五代韩王的相。父亲死后二十年,秦国灭亡了韩国。天下反秦起义兴起,张良也拉起来一支一百多人的队伍。听说景驹自立为代理楚王,驻扎在留县,张良打算前去投奔他。途中,张良遇见了刘邦,便不再去见景驹,刘邦任命张良为厩将。
荀彧加入曹操集团,在曹操征讨徐州留守兖州,应对陈宫叛乱,征讨徐州吕布,劝曹操迎接汉献帝建都许都,官渡之战等都立有大功,在打败袁绍平定河北后被封为万岁亭侯。曹操出征,后方留守基本上就是荀彧。荀彧还向曹操举荐了不少人才,如荀攸、郭嘉等。最为重要的是,军事和国家大事,曹操基本上都是和荀彧一起谋划。
张良加入刘邦集团后,基本上也是以出谋划策为主,刘邦能够先行进入秦都咸阳,张良功不可没。张良还在鸿门宴上救刘邦,在刘邦西入汉中建议烧毁栈道麻痹项羽,拉拢英布和彭越反项羽方面帮助刘邦做出了重要的决策。张良还帮助刘邦稳住了韩信,在封侯时帮助刘邦稳定队伍方面都立有大功,被刘邦称之为三杰之一。刘邦分封,让张良在天下最富裕的齐地自己择地三万户,可以说是仅次于封王了。
总起来说,荀彧和张良,两人在各自集团当中功劳很大,主公对他们俩基本上都是言听计从,但结局为什么不一样呢?
先说张良吧。张良始终甘心居于刘邦之下,从无非分之想。要论家庭背景,张良不知道要比刘邦高贵多少等级;要讲到反秦,张良有个博浪沙击秦,名气也不知道要比刘邦大多少,反秦大起义,张良还有自己的队伍,但他却毫不犹豫地交给了刘邦。在刘邦封侯时,要给张良三万户,张良说我是在留县遇见主上的,我只愿受封留县,于是张良成了留侯。刘邦当皇帝后,张良大概只干了三件事:一是帮助吕后谋划保住刘盈的太子之位;二是随刘邦出征出谋划策;三是坚持让刘邦立萧何为相国。从封侯到推荐立萧何为相国,可以归结到一点,张良知足从不争权夺利。
说到荀彧就不得不说,不知道荀彧为什么反对曹操称王?曹操称王一事是由董昭先提出来的,时间是在建安十七年。当时,曹操平定了关中马超等人的叛乱,对于曹氏政权来说,天下大致又处在一段时间的相对稳定状态之中。但天下的稳定又是曹氏一种潜在的危机,那就是曹操和汉朝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在董昭看来,自古从来没有人臣取得过曹操这样的功绩,而有了这样的功绩还处在臣子的位置上,人们不可能不怀疑他。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称王,这是为自己,也是为子孙后代考虑。对于董昭,人们虽说他是一个佞臣,但他说的这件事却不能说只是一种谄媚。这件事遭到了荀彧的反对。现在大多解读为荀彧是为了汉室,却不免有点儿给荀彧脸上贴金。“汉道陵迟”是从董卓开始,荀彧辞官回家保命,却不见他有过任何反董卓的行动,这一点还不如他的弟弟荀谌。荀彧离开袁绍,是觉得袁绍不能成事,成什么事?袁绍不迎接汉献帝,难道不是要自立为王吗?事实是后来袁绍真的想过称帝,只是时机不到而已。他投靠了曹操,难道不知道曹操也是要自立的吗?他把曹操比作刘邦,把袁绍比作项羽,说和曹操“争天下的,唯有袁绍”,难道争天下争的只是一个谁排位在前的臣子吗?还有,荀彧为汉朝的尚书令,他真的起草过一道体现汉献帝意志的诏书吗?假如什么都不是,凭什么就要说他要维护的是汉室?我倒觉得,汉室的存在,让人有一种皇帝之下他和曹操是一文一武两个并列的存在,或者说至少荀彧是这样一种感觉。一旦这种并列关系改变了,能不引起心里不平衡吗?否则,曹操如期称王了,一个家族还好好的在曹家手下当官,无一人造反,又怎能说得过去?当然,这也只是一种猜测,如果是,那就是叫做荀彧不知进退。
所以说,对比张良的知足无我和荀彧的不知进退,两人的结局大相径庭也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