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都会说隔代亲,这是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但通常说的是,爷爷喜欢孙子,隔代之间,总有一种说不出的亲近感。
普通人这样,其实皇帝也是这样,面对自己勾心斗角,你死我活的儿子们,皇帝更喜欢看到自己可爱的孙子,在他们身上不仅是眼眼神清澈明亮,更多的还有国家的未来。
康熙就是一个典型的,喜欢孙子远超儿子的人,毕竟九子夺嫡成了康熙晚年最大的心病,实在是折腾得太厉害,就算贵为皇帝,人伦你依然是无法改变的。
康熙晚年唯一感到欣慰的是,雍正的儿子乾隆,实在是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不管康熙是否看出来雍正的用心,都已经不重要了,在生命的最后半年里,乾隆都是跟着爷爷康熙一起度过的,而这也给乾隆留下了最深的印象,直接奠定了他一辈子的人生基调,处处学习康熙。
乾隆处处学习康熙,这可就苦了雍正了,康熙和雍正完全就是两种人,两种截然不同的执政风格,而喜欢康熙的乾隆,则处处要给自己的父亲唱反调,很多时候,雍正自己都要啪啪打脸。
但谁也没有想到,这打脸简直来的是光速,雍正突然去世,作为传统的孝子,乾隆的表演是非常卖力的,那哭着喊着不让雍正进棺椁。
古人都讲三年不改父之志,这才叫孝,但仅仅是三天之后,乾隆用一道诏书,就彻底打了雍正的脸,而且还揭开了雍正暴毙的谜团。
雍正死后三天,乾隆就迫不及待地把宫里,原来雍正喜欢的道士,全部都赶出了宫,并且发布了一道圣旨:
皇考万几余暇,闻外省有炉火修炼之说,圣心虽知其非,聊欲试观其术,以为游戏消闲之具。因将数人置于西苑空闲之地。圣心视之如俳(pái)优人等耳,未曾听其一言,未曾用其一药。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我父亲从来都不相信什么道士,就为了取个乐儿,在西苑竖炉炼丹。我父亲不过把这些道士当作排遣取乐的优伶小丑,从来没有听取过他们一句进言,也从来没有吃过他们给的一粒丹药。
乾隆这圣旨明摆着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甚至有点黑色幽默的感觉,甚至明确写着,雍正从来没吃过一粒丹药,这明白着是告诉所有人自己老爹是吃仙丹吃死的。
这个乾隆,真的是不喜欢自己的父亲,这种黑色幽默的还都能直接说出来,仙丹这东西,只有皇帝会信,因为他的快乐我们想象不到,尽管一开始都不信,但等到老了之后,很多年轻时候的英主,也都会去相信仙丹的说法。
这或许就是人性使然吧,面对老去或者死亡,人的内心都是有恐惧的,尤其是皇帝,权力如此之大,再清醒的皇帝,到了后期,都想通过仙丹来延续自己的生命。
雍正过于生猛了,吃丹药也是,年纪轻轻,身体很好的情况下,硬是吃仙丹把自己突然吃死了,真的是应了那句,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