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后述志》

秦代.秦始皇嬴政

天上有鲲鹏,展翅傲苍穹。

六合只一扫,四海成一统。

功盖昔尧舜,谁可与我同?

《无题》

民国.姚若兰

无奈红尘不识卿,相逢何必问姓名。

前生痛断桥边梦,回首才知未了情。

武汉和广州相继失守后,中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几乎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孙连仲的第二集团军于1938年冬季,奉命集结于南阳一带整理补充。孙连仲能力非凡、功高震主,在屡次抗日战争中,均有不俗之表现,威望也是与日剧增,受到广大军队与人民群众的爱戴和尊崇,甚至是:“隔着门缝吹喇叭,名声在外,在国际舞台上也算一号”。

这不能不引起蒋介石的极度恐慌,虽然孙连仲忠心耿耿,朴实憨厚,不会犯上作乱,但毕竟非自己中央嫡系部队,而且孙连仲的手下将领亲共态度明显,起义投奔中国红军的很多。于是蒋介石就坐不住了,他是个心狠手辣的政治家,最害怕别人在抗日中趁机,巩固树立政治资本,影响自己的政治统治。

于是在高级幕僚丁文江、张謇的参议下,准备逐步“消藩”,用以削弱“杂牌军队”的政治实力。他立即特派何应钦到南阳,对孙连仲部进行整编。因为原第42军军长冯安邦由大别山撤退途中被敌机炸死,其部队损失严重,何应钦就乘机撤销了该军番号,将两个军整编成了一个军使。这样孙连仲仅留一个大名鼎鼎的铁壁防御第30军和一个独立第44旅,吴鹏举独立第44旅改归总司令部直辖。并调第30军军长田镇南为集团军副总司令。

原第31师师长池峰城升任第30军军长,下辖第27、第30、第31三个师,第27师师长仍为黄樵松,第30师师长为张华棠(原骑兵第四师师长,蒋介石的亲信,负责监管),第31师师长为乜子彬(原台儿庄第93旅旅长,著名抗日英雄)。原第30师师长虎将张金照,受西北军老上司孙良诚的邀请,于1939年3月,调任第五战区司令部少将高参。(其实是空头衔,就是为了分化孙连仲的政治实力)

各师都取消了旅的编制,直辖三个步兵团和一些特种兵部队,把原来的旅长安插为副师长或步兵指挥官。这样一整编,孙连仲部的实力几乎减少了二分之一。但由于孙部在抗战初期表现较好,特别是台儿庄之役赫赫有名,蒋介石为了敷衍孙连仲,给了他一个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的空头衔,不久又调为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仍兼任第二集团军总司令。

孙连仲部整编后,在南阳、叶县一带招募新兵,开始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孙连仲身躯魁伟,勇武过人,性格朴实,治军严明。期间孙连仲利用部队休整机会,编印了《第二集团军军民日报》,刊载战地消息,反映部队训练、军民关系等情况,激励将士作好战斗准备;同时成立了“抗战干部随营学校”,招纳新生,补充战斗中的减员。其中第30军抗日谍报队队长王震宇,就是这时从汉口招来的新学员,后来王震宇能力超群,屡立战功。

孙连仲在南阳,为了维护社会治安,巩固后方安全,增强国民爱国意识,以利抗战,首先将左建明及其一伙土匪铲除,随后又将民怨甚大的地头蛇刘炳荣除掉,并令少将警备司令康法如严肃军纪,认真治理,禁烟禁赌,“军民人等一律执行”,他告诫部队所有人员,“要注重国格、人格、自身形象,不沾光、不扰民、不贪小便宜,生活不足之处,可以开言,由战区司令部后勤部补充”。

百姓得知消息后,无不拍手称快。孙连仲部驻扎南阳期间,不仅没有向地方摊派过,而且还关心地方的教育和医疗卫生。孙连仲亲自下达一道手谕:“任何官兵不得骚扰和侵占学校。”并在南阳创办了“爱民小学”和“建国小学”,自任“建国小学”的名誉校长。

孙连仲还在南阳创办了“平民医院”,为筹建医疗设施,孙连仲带头捐款,又把自己的随身保健医生孙荫坤调到这个医院任职监督。在战争年代,“平民医院”治愈了无数伤残、患病军民,深受南阳民众的爱戴,南阳一位傅姓农民的大腿被日机偷袭时炸成重伤,曾在这个医院里免费住院一个多月,直至伤愈出院。

在此期间,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大环境平稳,文化氛围浓郁。因此有很多文化名人也来了到南阳城抗日前线,如姚雪垠(李自成作者)、沈从文、郁达夫、杨昌济(杨开慧的父亲)、王礼、碧野、田涛、罗烽、郭沫若、白朗、刘喜奎、朱自清、李淑一、葛一虹、史沫特莱等,成为南阳文化的重中之重。为了宣传抗日,他们一路辗转,来到南阳,前去访问慰劳抗战将士。

尤其值得赞赏的是,由于早年长期服役于西北军,深受冯玉祥先生爱民思想的熏陶,孙连仲终其一生,始终走在抗日爱国的第一线,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安定繁荣而奋斗的理想始终未变。孙连仲热心于赈济贫困,尽力于慈善教育。每到一地,常组织部队协助百姓耕作收获,修筑道路等等。自己的薪俸所入,也常常悉数捐出,接济寒苦或创办地方学校。

孙连仲出生在河北省雄县龙湾村一个富商家庭,小时候喜欢骑马、打仗、当头头,有时候也帮父亲砍柴、挑水,干些轻微农活,但是不怎么爱学习。即使有上学的机会,也不怎么爱读书,非得家里逼着读才行。因此到20来岁时,《四书五经》等一些传统儒学才勉强读完。但彼时正值教育改革之际,新兴自然科学扑面而来,让孙连仲来个搓手不及。

后来从军,身为下级军官时还不明显,等到官居高位,才感到知识的匮乏,因此孙连仲对自己缺乏文化带来的痛苦是深有体会的。他渴望着知识的补充,也深切体会到知识救国的重要性:为什么国军屡战屡败,还不是大头兵太多,缺乏知识性人才。高级枪炮、飞机、坦克都不会用?

因此,孙连仲从当炮兵旅长到提拔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期间,便在军中设有督训处和教导团,除了给学员讲授军事常识和进行操守训练外,还鼓励学员互教互学,识字学文化。他说过:睁眼瞎怎么能带兵打仗?”他要求连排长起码能认识官兵薪饷册上的名字。在他的倡导下,学员们识字兴趣极高,操练之后,常用粉笔或竹竿在门板上、地面上划着字,倒也收到一些效果。后来,孙连仲又把这种识字运动推广到了地方。

孙连仲奉命率部从小界岭撤守南阳后,赶走了南阳土匪左建明。一天,孙连仲来到辖区视察防务,他刚走进街口,就看见一群群孩子流落在街上乞讨,其中也有些中年妇女,孙连仲下马走过去问询,才了解是南阳贫民工厂的职工家属和学徒。因为工厂负责人贪污渎职,诈索人民许多钱财供一己挥霍,再加上土匪作乱,工厂便停了工,职工学徒被迫离厂讨饭为生。

孙连仲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十分同情,便来到商会,召集南阳一些开明士绅和大商户开会,会上决定成立工厂维持会,指派警备司令康法如和南阳士绅胡毓桢负责,接着又动员所辖各县,共捐款光洋四万余元,孙连仲自己又乐捐了5000银元作经费,随即将维持会改为董事会,派亲信副官孙玉泉为厂长,还从长沙聘来技师。工厂经过孙连仲的大力扶持,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解决了人民流离失所的困境。

有一天,孙连仲来厂视察,厂长孙玉泉引他到车间看过后,向他报告一些情况,孙连仲对工厂迅速恢复生产表示满意,随后他指示说:“生产搞起来了,学徒有工做,有饭吃,但还不行,他们一般年龄小,不能光做工,还要读点书嘛!”孙连仲沉思了一下又接着问:“能不能搞个半工半读,让学徒做半天工,读半天书?既学了艺,又学点文化,将来出去派到各县便可当技师了。”

孙连仲这一席高瞻远瞩的话,对人启发很大,孙玉泉连声说:“这个办法好,我们就照你讲的办”。南阳贫民工厂董事会遵照孙连仲的指示,聘请厂内八位技师兼文化教员,将艺徒按性别、年龄分成若干个班,规定白天做工,晚上读书,还定期举行考试。学徒们在孙连仲将军的鼓励下,个个学习认真,一些目不识丁的学徒,经过几年工余学文化,提高很快,后来有的竟被提拔当了技师。这是中国职业学校的里程碑。

从前南阳城内新街口有一所女子学校,是南阳各县集资兴办的,专为各县培训初级小学师资所用,全校有女学生150多人。抗战纷乱,民不聊生,部分家长纷纷将女孩子退学,学校面临停办。孙连仲将军立即到女校召集会议,研究善后之策。为了扩大学校声誉和影响,他派黄庆珍担任女师校长,自兼名誉校长,狠抓校风整顿,制定新的校规,以保证学校的正常授课和女生的安全。期间,林徽因和丁玲都在这里给讲过课。

学生家长见孙连仲将军如此关心女师,又有名师指导,又都陆续慕名将女孩子送来学校读书。此后,孙连仲稍有空闲便来学校视察,并召集学生讲演,鼓励她们安心求学,奋发上进,要在将来发展南阳各县教育事业中大显身手。南阳女校经过孙连仲将军的一番整顿后,越办越好,受到南阳各县各界人士的高度赞扬。

更难能可贵的是,从孙连仲镇守南阳后,还先后办了三个中学,一个是民国28年在南阳东北博望(三国演义里有火烧博望坡一节),办了个“博望中学”(初中),兼收官佐子弟及地方学生,学生渐增到四百人,成绩很好;此校于40年春,日军攻打南阳时随军西移。另一个是孙连仲在玄妙观元宗学堂的基础上创办了“景武高中”,其声望一度与省立五中齐名,这就是现在的“南阳市三中”。“景武”二字,既是抗战杀敌所需的忠武浩气,也是对诸葛武侯的敬仰之意,更有尚武报国、马革裹尸的气概。

第三个中学办的很传奇,南阳独树一带连年闹饥荒,百姓想卖地求生,贵贱无人要。有很多百姓联合求见孙连仲,求他买地救命。孙连仲一想,这带地价本来不贵,买些土地一面为百姓要求,一面可安置受伤残废官兵,就陆续买有三千多亩。给残废官兵每人30亩地去养老。把剩下的1200亩地捐做校产,又办了个“独树中学”,专收地方清苦学生,书籍学杂等费,一概不收,第一次就招了二百多名贫困学生。孙连仲这些热心教育事业的美事,时隔数十年,南阳老百姓回忆起来,无不交口称赞。

有人说孙连仲傻,其实不然,只能说某些读者与孙连仲的格局与度量有天渊之别。孙连仲商人家庭出身,岂能不深谋远虑?为百姓办学,一是可以获得百姓的推举与拥护,二是趁机获得一些政治资本,增加社会地位和名望。在孙连仲的感召下,西北军延续办学之风的,亦多是铮铮铁骨的将军英雄。如1943年台儿庄抗日名将池峰城在邓州文渠办起“军官子弟学校”;1943年,佩剑将军张克侠在张坡创办了“自忠中学”

但是中学毕竟人少好办,最难办的就是普通小学。人数多,占地大,投入多,师资紧缺。有一天,孙连仲将军来到南阳爱民慈善堂,陪同他来的镇大油行资本家张思泉、吉大祥绸缎庄老板王芝九,向他介绍了爱民慈善堂是南阳一些热心公益事业的士绅和大商户办的,平日为患病穷人施药,荒年为灾民施粥,过年过节还给穷人家送年米,孙连仲听了点头说:“办得好!”

过了一会儿,孙连仲望着他俩说:“你们做生意的人会弄钱,还要会用钱,街上有许多穿街走巷,叫卖香烟、麻花、烧饼的年轻娃儿,这都是穷户人家的孩子,他们没有钱、也没有时间去上学,成了瞎眼光棍,将来要上当受欺的,你们是不是把好事做上顶,办一个半日小学,让他们谋半天生,读半天书?”张思泉听他说完这番话,连声说:“将军高见,令人佩服,办个半日学校,钱不成问题,我们拿。”王芝九接着说:“对,钱好办,办学的事我们找几个人商量一下。”孙连仲笑了笑说:“这才叫会用钱呀!”

不多久,就由张思泉、王芝九、喻瑞祥等一些人领头办起了“爱民半日小学”,借用万寿宫几间房子开学了。教员工薪由学校发给,学生一律免费入学,一些失学的穷家孩子欢天喜地地上学了。这所半日小学越办越好,解放时并入豫章建国学校(今二完小前身),一直坚持了二十多年。

1941年,孙连仲一狠心,又在在曾庄创办了“全日制的建国小学”。小学最早成立的时候是做军官培训学校和部队训练场之用。原先这里的房子,是三排二十余间的草房,屋顶全部用黄陂草苫盖;后来又在西边靠墙的位置,盖起了一座砖瓦结构的大礼堂,上面是一个高台,供开会演戏之用。当年孙连仲的夫人罗毓凤(八格格爱新觉罗.毓凤)的京剧班及后来刘汝明的豫剧班都曾经到曾庄的戏台唱过大戏。

再后来,孙连仲招收军官子弟和附近村民的孩子,办起了子弟小学,命名为:“第二集团军建国小学”。首任校长叫罗华兴,但学校的具体工作是姚若兰负责,业务则有教导主任张瑞兰主抓。现在,在曾庄南面一片开阔的谷地,在十二里河环抱的静谧河湾,这所抗日烽火中建起的学校依旧书声朗朗。现在,她叫做南阳市第六十九小,有十六个班的规模,一百多学生,环境幽雅宽敞。两排整齐划一的两层教学办公楼取代了原有遗留的校舍;连最后拆下的砖瓦也垒砌浇筑在教学楼前的台地下面。

当时学校学制为“四二”制,分初小和高小,初小四年,高小两年,当时有六个教学班,15名教师,在校学生220人,开设有国语、算术、自然、地理、历史、音乐、体育等课程。抗战胜利后,第二集团军调离南阳,建国小学改名为南阳县立建国小学,由张振莓负责,在校学生达到最高峰580人,教师32人,10个班;1948年,学校改名为:卧龙区中心三校;1949年又更名为南阳县沙庄乡曾庄小学。后内战蔓延,老师为躲避战火,纷纷离去,学校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和流失,学校也停课闭门,建国小学渐渐钟声不鸣,荒芜静寂了。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刚毅顽强的校风,深厚的文化积淀,七十余年的风雨历程,是六十九小的珍贵财富,但由于诸多原因,学校的历史不为人知。在高大梧桐树嫩绿枝叶的掩映下,校门后面“立志报国”的横额熠熠生辉,这是当年第二集团军建国小学的校训。孙连仲将军景仰武候诸葛亮、尚武报国比六郎之心天地可鉴。这也算是这所炮火硝烟中由孙连仲建起的学校,唯一传承下来的元素了。

墙外春山横黛色,门前流水带兰香。孙连仲将军心有山河,教育救国。据调查在民国时期,办教育最好的有两个军人,一个是川军刘文辉,一个就是西北军孙连仲!其实孙连仲最想建的的学校是在家乡------保定府雄县,并且在龙湾村的南面已经开辟了三十多亩的土地。一期准备建一所龙湾中学,一所龙湾小学。二期准备在雄县城南(坛台村附近,那时雄县城南比较繁华)购买土地,建一所高中,一所初中。可惜天不随人愿,彼时,雄县成为日军沦陷区,重兵把守。孙连仲日思夜想,无法返回,只得望洋兴叹,踌躇作罢!

后来,战事叠起,孙连仲将军也随军撤退到了台湾,其《孙连仲日记》的最后一节提到:“余未为雄县父老尽事,实为一生之所憾!当时敌势方张,虽然责有未尽,但总算任劳任谤,忠贞不二,如岁月松柏,无负于领袖,无愧于国民,而个人亦能退隐林泉,结局很是圆满,其中所值也!……”诚如麦帅所云,老兵不死,只是慢慢衰退。晚年,孙连仲将军孤寂凄楚之情时时萦绕心间,常使他沉湎于“婴幼往事”回忆之中。

《男儿当自强》

民国.李珏

仰望江山神镇定,一身傲骨腰不弯。

世态炎凉皆过眼,沧海浮沉若云烟。

虎落平阳胆犹在,浅滩游龙爪仍尖。

破衣难掩青云志,东山再起遨九天!

雄媒社原创文章,文中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请知悉。

作者:宗梧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