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对高中课程建设、教学管理、育人目标等方面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近年来,巴南区教育系统秉承“促进学生个性成长、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数字技术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更多可能性,如今成果渐显。
(相关资料图)
5月25日上午,2023第四届“全国主流网络媒体重庆教育行”走进重庆市巴南区,来自全国40余家主流网络媒体记者实地探访巴南教育,领略实施大数据精准教学如何为“宜学巴南”装上动力引擎。
建立“三大机制” 架设大数据引擎
数字技术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是什么模样?巴南区教委以深度实践给出了它的回答:强化顶层设计,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在全区高中学校架设起大数据精准教学“引擎”,助推区高中教研教学工作有效开展。
为了让“引擎”运作起来,巴南区构建以各高中学校为实施主体、区进修校为专业指导、区技术中心和服务公司为技术支撑的精准教学运行体系,强化高中学校的主体责任,联动推进、高效落实大数据背景下的精准教学工作。
有还不够,最主要的还是要会用,并且要用得流畅,用得有效率。为此,巴南区开展培训活动,对各高中学校教学管理干部、年级组长、班主任、学科组长、授课教师,进修校教研员,教委行政管理干部进行通识培训和角色培训,确保相关人员均熟练掌握精准教学系统功能和操作流程,提升应用能力素养。
提高学校对精准教学工作实施的积极性,监督、考核是关键。巴南建立区、校两级考核评价机制,制定区对各高中学校推进精准教学工作的考核细则,将工作落实情况和工作成效纳入对学校考核;各高中学校建立相应考评制度,将该项工作纳入教学常规管理,并运用于学校绩效考核和评职晋级考核体系。
据了解,巴南区近三年先后开展集中通识培训60余次,分类分层培训120余次,召开分类专题研讨会80余次,实现管理人员、班主任、学科教师和学生全覆盖,为有效推进大数据分析下的精准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精准教学观摩研讨会、学科精准教学讲评示范课等活动,营造良好的大数据精准教学氛围,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实现数据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
聚焦“三高目标” 发动大数据引擎
校园题材影视剧中经常出现“老师一一下发考试成绩,并根据成绩单整体点评本次考试”的画面。不难看出,在以往的教学中,成绩数据都是老师给予的,数据相对单一,同时缺乏学情分析。
为改善这一情况,巴南区应用大数据赋能学习,实施精准教学,让“学”更加高效。
学校在进行精准教学应用后,一方面,精准教学系统为学生提供学情数据,学生根据分析报告诊断,改进自身的学习行为习惯,学生的学业水平和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另一方面,学生按需进行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升,实现了多元化发展。
谈及大数据精准教学推进后对学习的改变时,重庆市清华中学高二年级的张同学说:“我现在周末在家就可以利用精准教学系统了解周测和月考数据,还能得到个性化学情分析诊断、智能错题本等。通过错题的针对训练,把以前无规律刷题的时间节约出来,我的薄弱学科有了明显提升。”
此外,巴南区还将大数据应用于教学,让“教”更有水平。
精准教学能够让教师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实现技术与学科的融合创新,教师可以在“课前” 进行数据分析、选题组卷,“课中”进行精准讲评、针对训练,“课后”进行学情跟踪、个性指导,从而不断创造出新的、更高效的教学方式,真正实现个性化教学和因材施教。
重庆市实验中学教务处主任杨永健认为,大数据精准教学,让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设定、教学方式运用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如,重庆市实验中学结合考试院提供的高考分析报告,充分挖掘高考数据中的信息,帮助教师从不同维度了解高考的基本情况,有效诊断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教育教学中的优势和劣势,为下一届的教学提供前瞻性的指导。
传统教研活动中,往往基于主观经验或直观认知,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模糊判断。巴南区应用大数据赋能教研,教师可以基于数据开展研讨,实施精准教研,转变教研行为,做到研而有“据”,增强教研的科学度与效度,让教研工作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0年至今,巴南区教委一直使用精准教学平台,在学科教学大数据的积累上取得了突破,为学科教研组教师教学行为提供了全面客观的教育数据,促进了“基于数据说话”教研方式的实现,提高了教研效能,提高了学科教研质量。
在以大数据为驱动的精准教学模式下,巴南区普通高中持续优质特色、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巴南不仅解决了当下的教学问题,还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弥补年轻教师的经验不足问题,实现“经验式”教研向基于数据的“实证型”教研转变,为新课程改革、新高考的到来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
目前,通过大数据精准教学赋能,全区普通高中持续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重庆市巴南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唐泽奎表示:“下一步,我区将把大数据精准教学这一工具,向初中延伸,进而推广到小学;向教学要质量、向课堂要效益,打造‘江南宜学城、品质教育区’,奋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