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集团(000938.SZ)重组终于尘埃落定。

日前,紫光集团官网发布了《紫光集团有限公司管理人关于紫光集团等七家企业实质合并重整案战略投资者招募进展情况的公告》,透露了其间接控股股东紫光集团的破产重整进展。

公告称,确定北京智路资本、北京建广资本作为牵头方组成的联合体为紫光集团等七家企业实质合并重整战略投资者。

据了解,紫光集团是清华大学旗下的高科技企业,旗下拥有紫光国微、紫光股份、学大教育三家上市公司,总市值将近2000亿元。此外,紫光集团旗下拥有长江存储、紫光展锐等多家芯片企业,这些企业公告称,公司业务不受紫光集团破产重整直接影响。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为开展多元化扩张,紫光集团及其下属企业,自2013年至2019年的6年时间,先后对20多家企业发起并购要约,投入资金超过1000亿元。

一系列的并购和投资导致紫光集团资产负债率高企,负债期限多为“短贷长投”,流动资金严重吃紧。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紫光集团总负债规模达2029.38亿元,相比2012年底的46.47亿元暴涨了近44倍。2020年底,紫光集团出现债券挤兑和违约。2021年7月9日,紫光集团被债权人向法院申请重整并被法院受理。

多元化扩张遭遇债务危机

紫光集团曾经是受人追捧的明星企业,成立于1993年,前身系清华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2004年进行改制重组,目前控股股东为清华控股。

背靠清华大学这所国内顶尖学府,紫光集团曾经在“清华紫光时代”充分发挥校企优势,利用清华的科研能力和品牌影响力迅速在计算机相关技术设备领域站稳脚跟,紫光电脑、紫光U盘、紫光MP3成为了闻名全国的科技产品。1999年,清华紫光上市,打开了资本渠道的清华紫光进入了快速扩张阶段。

为拓展业务范围,发挥联动效应,紫光集团自2013年以来开启“并购之旅”,至2019年的6年时间,紫光集团及下属企业先后对20多家企业发起并购要约,投入资金超过1000亿元。

目前,紫光集团已形成以芯片业务和云网业务为主,能源、金融、教育等业务为辅的多元化业务格局,涉及紫光国微、紫光股份、学大教育多家上市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紫光集团在扩张中显得有些“不务正业”,投资了大量与主业无关的项目,例如金融机构股权。2018年,紫光集团耗资28亿元投资诚泰保险,成为其大股东。此外,成都、南京、武汉的芯片制造基地对资金需求过高也拖累了紫光,项目投资对资金的需求直到2024-2025年后才会逐渐放缓。

业务规模持续扩张,但盈利能力并未出现改善,2016-2020年,紫光集团归母净利润波动幅度较大,盈利稳定性弱。2018年,由于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波动等因素影响,紫光集团亏损6.3亿元,同比下降159.4%;2020年前三季度,紫光集团业绩再次亏损43.8亿元,同比下降406.3%。

在多元化扩张的背景下,2016-2020年,公司的债务规模持续积累,资产负债率近四年持续维持在70%上下。截至2020年6月底,集团的负债规模髙达2029.38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8.4%。流动性负债占比上升到58.7%,短期债务压力凸显。

2020年底,紫光集团出现债券挤兑和违约。2021年7月9日,紫光集团被债权人向法院申请重整并被法院受理。为了解决债务危机,此前,紫光集团几次试图通过引入战投自救。不过,最终都因内外部环境变化而被迫终止。

智路建广最终“接盘”

由于债务问题,2021年7月债权人徽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向北京一中院申请对紫光集团进行重整。此后紫光集团通过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发布了《紫光集团有限公司管理人关于招募战略投资者的公告》。

在过去一段时间,紫光集团重组项目竞标共计有国内20余家机构参与报名,包括政府投资平台、大型集团企业、著名投资机构等,通过多轮遴选及竞标,智路建广联合体脱颖而出,正式赢得紫光集团重组项目。

本次胜出的智路资本、建广资产作为专业投资机构,在半导体领域有着长期而又深入的投资布局,并在整合产业链上下游有着丰富运营整合经验。

根据公开资料,智路建广联合体控股的企业员工人数超过三万,其中40%是研发人员,拥有全球十余家工厂和数百亿的营业额,其体量与紫光集团相当。据悉,智路建广投资、管理的企业,业绩往往比收购前大幅提升。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5年以来,智路资本、建广资产曾主导过多起百亿级半导体领域重大投资,占据半数以上10亿元以上半导体等相关领域重要的并购项目,其中包括国内最大一笔半导体并购,即斥资约28亿美元收购恩智浦旗下安世半导体,最终安世半导体由闻泰科技接手,整合后业绩大幅提升。

近年来智路资本运作尤为频繁。12月1日,智路资本斥资约93亿元收购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封测厂商日月光旗下四家中国大陆封装工厂;今年11月,智路资本宣布收购全球排名前四的半导体载具供应商——ePAK,补齐国内载具短板。

业内认为,与紫光集团的联合相当于获得了一块潜力非常大的资产,如果能盘活,则既能与现有业务形成很好的协同效应,又能借助紫光集团的资源更自信地进入一个新赛道。

在确定重组之后,下一步可能会对紫光集团的业务进行分拆,芯片、云计算、集成电路等各个子业务会进行新的梳理。(长江商报记者赵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