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人民日报刊文揭露了通信套餐乱象,包括“免流”套餐名不符实、营销电话诱导消费、套餐升级容易降档难等情况。
“免流卡”“升级流量套餐”看上去是针对网络流量使用推出的新服务,但其实营销手段还是原来的老套路。无非就是,话说一半,避重就轻,报喜不报忧。只说免费的部分,不说或少说收费的部分,或者把规则设置得无比繁杂,让人看不下去,稀里糊涂就入了坑,然后发现自己购买的服务,货不对板、言过其实。
客观而言,现在使用网络流量是个刚需,如果运营商套餐内容设置合理,还能有一些个性化的方案,能够根据不同用户的具体需求去制定资费,应该是不愁生意做。反而是这样带“套路”的营销方式,会让人觉得特别厌烦,不仅开发不到新客户,可能还会流失老客户。
其实,用户的诉求非常简单,都写进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里,也是工信部再三重申的,就是要尊重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而不是用个流量、办个套餐,还要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生怕哪一步走错、哪句话说错就被坑了。
虽然每每有用户投诉,企业往往把这类不规范的营销行为,归为客服、业务员个人对业务不熟练,操作不规范,但是当投诉达到一定的量级,很多用户都遇上同样的问题,就不能说是某个人的工作行为不当,而是整个行业存在问题。这样的环境是怎么形成的?企业应该反思,监管部门应该重视。
降费提速推行多年,平心而论,电信服务有没有改善呢?还是有的。至少我们网速的确是比以前快了很多,而资费相对来说并没有大幅上涨,如果消费者细心、肯计算、避坑有方,可能资费还会比从前有所下降。但是,享受价廉物美的通信服务,应该是用户平等的权益,大家都能轻松地就选到合适的套餐产品,才应该是常态。如何让运营商少来些套路,多一些真诚,各地监管部门应该加强监督管理,净化行业风气,促进市场规范健康发展。
毕竟,2021年都快过完了,通信套餐真的不该再这么“难以下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