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机构定制债基密集降低管理费后,机构占比较高、机构定制或部分新发的主动权益类基金,管理费率也出现大面积下调,一场“降费潮”对该类产品的传统费率结构或产生冲击。

多位行业人士表示,在机构资金话语权抬升,基金规模效应,产品提升竞争力需求,以及让利投资者趋势下,国内权益类基金管理费率下降或是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基金业的行业分化会进一步加剧,基金公司也会更加重视自身的主动管理能力,提升产品的长期业绩。

机构资金话语权抬升

近6成机构权益基金管理费低于1.5%

自2020年12月份以来,北信瑞丰丰利混合、新华积极价值灵活配置混合、红塔红土稳健精选混合、国联安德盛安心成长混合、国联安睿祺混合等多只主动权益类基金,发布降低管理费公告,上述基金最新年管理费率多数降至1%、0.8%、0.6%。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部分混合型基金中,在2020年中报的机构投资者持有总份额占比高达86.33%、90.28%,机构持有人话语权较高,可能是基金降低管理费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公募基金和机构投资者的壮大,此种效应还会逐步显现。”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基金分析师谢忆表示,主动权益类基金降低管理费率可能由多重因素驱动:首先,随着公募基金持续发展,基金产品产生规模效应后,或进一步让利于投资者,降低持有人成本;其次,基金公司在行业竞争中也可以通过降费提高产品竞争力,吸引市场资金;再次,管理费率水平直接影响基金净值收益,相较来看机构资金规模较之普通投资者较大,对此更为敏感,且机构也有较高的议价权。

上海一家中型基金公司也分析,主动权益类基金降低管理费率的原因包括机构占比高、拯救“迷你基金”、发行新基金吸引资金,也不排除一些公司通过“价格战”占领更多市场份额,特别是在指数类产品方面。而从机构资金而言,机构占比较多的权益基金一般会以资金规模去谋求降低基金管理费。

据记者统计,目前机构占比超50%的主动权益类基金中,大多数产品管理费率已经跌破1.5%,0.6%、0.8%管理费率结构的产品占据多数。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月8日,在2020年中报时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超50%的906只(份额合并计算,下同)主动权益类基金中,管理费低于1.5%的基金数量多达532只,占比58.72%。其中,管理费0.6%的产品数量303只,占比33.44%;管理费0.8%的产品数量65只,占比7.17%,上述两者是目前降费后采用较多的费率结构。

“机构的话语权主要来自于出资的规模。”北京一家大型公募产品部人士也透露。据他所知,目前市场上降低管理费的混合型基金多数是打新基金,该类产品主动管理成分偏低,定制方为了节省投资成本会要求降费,而真正看中长期主动管理能力的机构不差这点费用,且监管也不会认同行业恶性竞争搞“价格战”。

就该产品部人士透露,基金公司设定管理费主要是参照产品策略在行业同类产品的最新情况,一般而言,管理难度大的管理费高,工具化属性强、没有太多主动管理能力输出的产品费率就会低一点。

事实上,在机构资金的影响下,全市场主动权益类基金也呈现下降势头。

数据显示,截至1月8日,全市场3547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中,管理费率低于1.5%的基金数量已经多达1173只,占比33.07%。其中,个人投资者占比超50%的基金中,平均管理费降至1.39%;机构占比过半的基金平均管理费率为1.04%;机构占比超80%的产品,平均管理费则进一步下降到0.89%。

近四成新基金费率低于1.5%

降费趋势或让中小公募承压

新发主动权益类基金中,平均1.5%年管理费“一统天下”的局面也将成为历史。

数据统计,截至1月8日,自2020年下半年成立的454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中,管理费低于1.5%的产品数量多达172只,占比高达37.89%。其中,天弘睿新、天弘聚新、永赢鑫享、永赢稳健增长一年等产品,管理费甚至降为0.4%,一度震惊市场。

数据还显示,新发主动权益类基金中,管理费为0.8%、0.6%的产品分别高达58只、51只,在新发权益类基金中占比皆超过10%,属于采用较多的费率结构。目前,主动权益类基金中,6只战略配售基金采用了0.1%的管理费率,是全市场最低的管理费率。

针对上述现象,天弘基金表示,天弘睿新、天弘聚新两只产品的定位是“固收+”打新策略基金,产品的主动管理股票仓位并不高,债券持仓收益也难以拉开巨大差距,因此主要比拼打新报价能力和产品规模,降低管理费率对投资者具备一定吸引力。同时,产品设立时确实参照了行业中同类基金费率水平,按照低费率设置的,目的是尽可能让利给投资者。

多位行业人士认为,投资者申购主动权益类基金,还是着眼于基金经理的投研能力和长期业绩,对管理费的变化并不敏感;从基金公司角度看,降低管理费可以提升产品竞争力,但会导致基金公司收入下降,继续加速行业的分化。

上述上海中型基金公司、天弘基金都表示,由于主动权益类基金预期收益较高,波动相对较大,管理难度也高,投资者对费率水平的高低相比其他类型基金敏感度较低。投资者在投资主动权益类基金时,可能更加看重过往业绩、投研实力等因素。

上述北京大型公募产品部人士也称,“降费的趋势,对主动权益基金管理费结构不会造成较大冲击,因为这类基金动辄年化几十的收益率甚至翻倍,千分之几的费率优惠影响较小。基金公司主要还是依靠主动管理能力做大规模赚钱。”

谢忆也认为,就短期来看,在投资者筛选权益类产品过程中,基金经理管理能力及基金产品业绩表现仍会是重点关注的因素,部分费率优惠的基金在发行中并未出现显著优势;不过,从长期来看,在规模效应、市场竞争等多重因素驱动下,海外成熟市场如美国新世纪以来运作费率持续下行,国内行业发展规模效应释放回馈投资者,我国主动权益类基金费率水平和结构或总体也呈现下降趋势。

然而,行业人士也坦言,降低管理费对中小公司的生存压力却不言而喻。

“对于管理费率的调整需要理性看待,价格战的前提是基金管理机构已进入良性循环。”谢忆表示,主动权益类基金管理费率的下降对基金公司是把“双刃剑”,通过让利投资者提升产品吸引力可获得更多的关注,但同时也会影响公司收入:对于部分中小基金公司,如缺乏优秀的过往业绩和营销能力,降低管理费或将狭窄自身存活的空间;对于大型公募基金而言,降低管理费影响较小,甚至可以应用低费率水平保有竞争壁垒。

上述上海中型基金公司也认为,主动权益类基金管理费整体下降,对于中小基金公司压力更大,会加速基金行业的分化,当然,也会倒逼基金公司更加重视产品的投资业绩。

表1:主动权益类管理费结构分布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