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一大早,微风轻拂,燕语莺啼。在什刹海边住了近30年的李兵和往常一样出门晨练。环湖快走,惬意呼吸,不时跟遛早的老街坊们打着招呼,“不用再走‘冤枉路’,没闹事儿的,望山见水,心里熨帖得很!”

这是2023年3月12日拍摄的北京什刹海。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搁过去,却是另一番景象:违建丛生,沿河栈道多处被圈占。酒吧林立,用高分贝招揽过客,酒后滋事时有发生。什刹海的早晨尽管安静,但前一晚留下的垃圾、未散去的酒气,令人烦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李兵感慨,短短五六年光景,老舍笔下的什刹海回来了。

老北京人常说,“先有什刹海,后有北京城”。什刹海位于西城区东北部,包括前海、后海和西海(又称积水潭)三个水域及临近地区。元朝建都时,以积水潭和北海、中南海的东侧为新都城的中轴线筑城,修建了大都。历史上的什刹海,古朴秀丽,浑然天成。一个时期过度商业化,这里喧闹无序。如今,人们说什刹海由乱到治、“静”下来了。记者带着好奇,一探究竟。

这是2023年3月12日拍摄的北京什刹海:“鸦儿李记”饭店。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沿湖岸漫步,什刹海荷叶盈池,杨柳拂堤。清晨的阳光洒在水面,铺开粼粼金光。路边皆是青砖灰瓦的小院,红花绿枝掩映在亭台楼榭之间。偶有人力三轮车“叮当”驶过,恬静不失灵动。

穿过“荷花市场”牌楼向北前行,驻足前海北沿一处曲径通幽的长廊。“谁能想到,这里过去是‘小王府’所在地、被私人侵占搭建的高档会所。”什刹海风景区管理处主任张瑞生说,“小王府”建筑体曾从岸边蔓延至湖面,凸出一间玻璃房。“这样的环湖堵点,过去有7处之多。”

每一处堵点都是“硬骨头”。考虑到百姓生活,不能“一刀切”,又要“一把尺子量到底”。西城区委政法委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书记、什刹海街道原工委书记毕军东说,2018年5月,环湖步道疏通正式打响,4年拆违2900多平方米,前海、后海、西海6公里邻水步道全线贯通,串联起周边的公园绿地、文物古迹、休闲设施和特色驿站,让人流连忘返。

一路向北,在前海与后海交汇处,一座汉白玉石桥——银锭桥横跨水面。站在桥上,凭栏西眺,水面愈发宽阔,远处西山群峰层峦叠嶂。

“银锭观山”是“燕京小八景”之一,清代诗人宋荦留下了“鼓楼西接后湖湾,银锭桥横夕照间”之咏。20世纪80年代末,附近建起一座建筑最高点约52米的医院大楼,“银锭观山”遗憾地成了“银锭观楼”。

“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2020年发布的《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将“银锭观山”列为核心区36条战略级景观视廊之一。次年,这栋医院大楼完成降层,“银锭观山”得以重现。

2023年3月12日,游客在北京什刹海游玩。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银锭桥东南侧,一处古色古香的民宅院落里,不时传来孩子们的嬉闹声。然而几年前,透明玻璃装饰的外立面,一到夜晚灯光乱扫、歌舞喧嚣,通宵达旦。附近居民赵宝光说,那时酒吧人满为患,什刹海水面漂浮着酒瓶、饮料盒、包装袋,岸边的车辆塞满缝隙。

2003年,什刹海酒吧开始“野蛮生长”。投资人“抢滩”开店,桌椅、沙发摆到湖边。一些老居民看到商机,将自家房屋开墙打洞后,租给他人经营酒吧、旅馆,还有的“种房子”牟利。张瑞生说,最高峰时有240余家店铺,酒吧多达130多家。“人们似乎忘记了什刹海还有寺庙、园林、古宅,似乎忘记了这里是历史文化街区。”

“热闹久了,大家怀念水边安静的生活。”房东和老居民们盼望着改变。

2023年6月10日,市民在北京什刹海边下棋。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2017年4月,《首都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2017-2019年)行动方案》发布实施,什刹海酒吧街拆违整治拉开序幕。“到目前酒吧只剩下30多家。”毕军东说,什刹海“静下来、慢下来”,“有当年的感觉了”。

从什刹海风景区东侧出来,走近北京中轴线上最古老的桥梁——万宁桥。在北京中轴线与大运河玉河段的交汇点上,古桥屹立700余年,自元代始建起至今,一直承担着南北交通的重要功能。城市快速发展,附着桥体的设施越来越多,早已不堪重负。今年初,《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颁行。实施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万宁桥“减负”了:改迁市政管线,搬走隔离石墩,移除遮蔽绿植,河堤上镇水兽周围的架子也拆了,桥体原本风貌整体亮出来了。

这是2023年3月12日拍摄的北京什刹海。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拾级而下,走到一只镇水兽旁俯身观察,其样如虎伏地,头长犄角,身披鳞甲,凶猛威严。拿出手机,打开一款名为“灵图游”的App,镇水兽化身“水灵龙”跃然而出,萌宠讨喜,带领游人随着定位的转换,感受澄清上闸、什刹前海、火神灵阁、皇城北门、景山之巅、钟鼓楼前等景观魅力,品味“活”起来的中轴线文化。

从万宁桥北行130米左右,进入拥有70余年历史的地安门商场。不久前,这里升级改造重新营业,各类潮玩零售、国潮餐饮引来顾客盈门。地安门商场所在的地安门外大街,是北京中轴线上最早形成的商业街市,北起钟鼓楼,南至地安门,东连南锣鼓巷,西临什刹海,全长约730米。在“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中外修颜值、内炼气质,同步推进业态复兴,融合古朴与现代,不仅唤起老北京的历史记忆,也吸引大量年轻人前来打卡。

“元代形成以来,地安门外大街体现中国古代‘前朝后市’的营城理念。什刹海恢复宁静后,地区业态朝着历史需要、社会要求、管理规范、品质提升的方向发展。”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边兰春长期致力于什刹海地区保护与发展规划研究,在他看来,什刹海兼具文化景观、商业活力和传统生活,需要特色业态支撑,以“老场景、新消费”为导向,锚定高质量、吸引新流量,与现代城市共生共融,才符合老城保护发展的内涵和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西城区委书记孙硕表示,“什刹海作为北京老城区最著名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毗邻中轴线,处于京杭大运河世界遗产北端点,是对外交往的窗口、古都文化的缩影,更是居民百姓的乐园,要赋予其时代新气象,‘亮出岸线、还湖于民’,在长效治理中带动地区发展,擦亮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让老城居民更有诗意地栖居。”

2023年6月10日,夕阳下的什刹海。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环湖一周,已是中午时分。走进位于银锭桥边的“鸦儿李记”饭店,老板李兵正忙着待客。亲历什刹海由“闹”到“静”,李兵生意越做越大,自称“新什刹海人”。“这里不但是一个历史文化符号,更浓缩着成长奋斗记忆。什刹海‘失而复得’,也让越来越多食客慕名而来。饭点靠窗位置一座难求。”

记者即将离开时,又一拨儿食客有说有笑走进“鸦儿李记”,点餐、付款,一道道特色菜上桌。“吃着美食,望着名湖,别有一番风味。”他们兴奋地说。(记者王明浩 孔祥鑫 赵旭)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