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摊面积的争议持续了很多年。公摊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舆论上大家都想取消,最近也有地方政府放出消息,把取消公摊当作房地产市场的一个可能利好。但是顶层的专家就是直接出来说取消公摊不可能。甚至有的就是直接说#孟晓苏称取消公摊是把老百姓当傻子忽悠#。当然结果都是被骂的很惨。


(资料图片)

那么公摊到底是什么?

公摊本质上只是一种有价值,但并不完美并且猫腻很多的算法。

简单来说大家自己可以测量的,就是自己房子里面的面积。比如同样都是套内面积90平的房子,一套老公房,一套高层。算上公摊可能老公房面积是100平,但是高层要120平。

这个区别的核心就是他们的公共面积不同。高层房屋相比以前的老式房子有更大的公共面积。把大众无法去测量的公用建筑面积用公摊的算法摊入每套房子里面,就是所谓的“公摊”。

注意,在这里对于一个购房者来说,多一个公摊面积的“数据”肯定不是坏事。通过套内面积和公摊面积的数据,他可以更好的了解他的房子。争议是按哪个数据计费去算房价。

从购房者的角度来说,他们肯定更倾向于用套内面积去计价。因为房子里面有多少面积,他们自己就可以测量,所见即所得。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也都是那么干的。而站在政府卖地的角度,用公摊面积来讲更加有利。归根到底也只是算法,而不影响大众最关心的房价。

因为房产价格往往主要用“比较法”去评估。

简单理解就是你邻居家的房子和你家房子差不多价值。类似房子的市场成交价加上一定的样本数量,就是你房子价值的估值。有的时候会加入一些成本法做平衡。也就是说房价是市场价值决定的,而不是说我们换套算法,房价就变了。

明明理论上应该是市场决定的房价,为什么大众会期待说政府改变算法后,让房价变得便宜呢?

因为我们之前的舆论误导了大众,让大众对政府产生了不切实际的期望。

话讲到这个程度就比较刻薄了。最典型的就是之前打新。大众在舆论的引导下,普遍认为政府限制了一手房的房价,让一手房比二手房便宜。尤其是那些刚进入大城市的年轻人,他们的购房行为不是经济学原理告诉他们的“投资”而是一种“刚需”。

背景就是从我国走出福利分房(年轻人结婚后以夫妻为整体向单位要求分房)后,我们就一直那么宣传。讲大众的房子不应该要分,而是要自己去买。尤其是男性,更应该主动承担买房的“义务”。

在这样的一种长期宣传下,他们是真的相信自己未来要结婚,所以“应该”拥有房产;自己未来的孩子“应该”读更好的学校,所以需要买房。

那么政府“应该”干什么?

想尽办法把房价降低下来。顺着这个节奏,一切的一切,在舆论中都被认为是政府试图降低房价让大众买得起房的努力。让政府主动取消对政府核算房价更为方便的公摊面积,就成了大众眼里一个政府“应该”做的努力。

但是最近的时间里,他们更多是迷茫。政府的形象似乎突然间就变成了要托住房价的推手。典型的比如这几天出的“认房不认贷”就是让大众可以贷更多的款,用相对更高的房价去买房子。

其实现实中什么都没变。一直都是地方政府卖地给开发商,开发商开发了之后卖给大众。房地产的价值就是由市场的成交来确定。市场上之前是买家多卖家少,房价整体也一直在涨;现在是卖家多买家少,所以价格很难稳定。

政策上希望房地产市场稳定,所以在不断的做调控。只是大众需要一些时间去适应自己本来在房地产市场中的角色。他们只是买家或者卖家,而不是“政策的宠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