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八大菜系的中餐近来有了第九菜系:美式中餐。这当然是说笑,但美式中餐确有回流中国的意思。近日来,北京新开“竹子快餐”。在美食购物点评网上,这家小店评分4.1分(满分5分),竟然有12道推荐菜,包括左宗棠鸡、芝麻橘子鸡、炸蟹角、幸运签语饼等美式中餐招牌菜,还有新推出的核桃虾、蒙古牛等。更加“正宗”的甜酸鸡球、姜汁牛肉估计也在菜单上。


(资料图)

美式中餐是中国餐饮进入美国市场后,根据美国人的口味调整出来的东西。长期为中国人所不齿,为美国人所喜爱。据说有爱好中餐的美国人到中国旅游时,以为可以大吃“正宗左宗棠鸡”、“正宗甜酸鸡球”,结果遍寻不得,大失所望。

这其实和中国人到欧美旅游的时候找不到炸猪排、罗宋汤、沙拉一个意思。炸猪排是德国南方、奥地利的传统菜,但出了德国南方、奥地利,并不多见,更加常见的veal schnitzel是完全不同的东西。罗宋汤是白俄到中国以后改良出来的,和俄罗斯、东欧的borscht或者甜菜汤并不相同,而且borscht其实各地都不一样,但罗宋汤倒是全中国都一样。中国沙拉基于土豆沙拉,只是欧美沙拉里的一种,更常见的沙拉是现在戏称“白人饭”的“兔子吃的”凉拌菜叶子、胡萝卜或者不削皮的小土豆之类。而且欧美土豆沙拉里没有多少添加料,中国沙拉里加的东西就多了。

民以食为天,吃饱了就开始琢磨味道了,这是人之天性。美国人不是天生爱吃中餐的,中餐美国化其实也不是从味道开始的,而是便宜!至今中餐饭店的平均价格还是低于同级美餐饭店。

中餐在美国流行的另一个原因是送餐,还通常是免费派送的。美国大学生没有吃过中餐外卖的估计是少数,中餐外卖也是上班族的家常便饭。美国犹太人更有圣诞夜吃中餐的奇特风俗,因为圣诞夜洋人饭店关门,而犹太人不过圣诞节,不想自己开火做饭,就只有吃中餐了。

如今,中国留学生成为美式中餐爱好者的新军。不是说他们的胃突然“不爱国”了,而是出国久了,“总把他乡当故乡”了。吃的不是味道,而是怀旧。

其实家乡美食也是一样:一半是味道,一半是怀旧。怀旧是身份认同的一部分,来的地方是身份的一部分,对人格塑造和人际圈子有不可磨灭的影响。难怪人都爱怀旧呢。

但对于大部分中国食客来说,美式中餐没有怀旧价值,更多的是新奇。好奇主要来自美式中餐的恶名声和美国电视剧。

美式中餐真那么难吃吗?别对它太认真,其实也还好,至少不比肯德基、麦当劳难吃。美式中餐在中国是否流行得开,这要看造化了。但餐饮落户后的本地化是不可避免的,粤菜入沪,京菜入湘,鲁菜入港,都会本地化。西菜西点到中国已经本地化了,多种沪式糕点就是西点中化的结果,后来沪点入港,现在回流大陆,成为港式糕点了。

太纯正的地方菜品常常走不出去,口味、观瞻都不能适应本地以外的人们。有的菜品本地人觉得“此味只应天上有”,外地人看着:什么一团乌七八糟莫名奇妙的东西,这能吃嘛!“走出去”后,改造了,回流了,大家都觉得入眼入味了,挺好。

上海菜最“纯正”的可能是红烧圈子,但现在人们心目里的“上海菜”实际上混入了很多淮扬、苏浙、广东的风味。不好吗?哪有的事,绝对好;纯正吗?不纯正。那又如何?纯正是为了好吃,要是好吃而不纯正,好吃绝对是首要的。

刚到加拿大的时候,洋人听说我从上海来,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他们最爱“上海面”(Shanghai noodle)。我听了一头雾水,不知道这是阳春面,还是什么面。结果是上海粗炒面。当年上海有这东西,但远远谈不上代表上海街头美食,记得要到雁荡路“打铁浜”才有,一般弄堂口摊头更多的是“生煎馒头”、锅贴,小笼包也是只有城隍庙才有的。现在上海粗炒面好像回流了,说不上多流行,提供的地方多了,依然说不上代表上海街头美食。

出埠后改造回流并不罕见,港式粤菜就与“纯正粤菜”有所不同,但现在成为“粤菜正宗”了,甚至回流广东。

美式中餐会进入中餐主流吗?现在看来,不看好。但作为一种新奇口味,没什么不可以。没有多大个事,不就多一种黑暗料理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