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许多人,多少会都有类似的感觉?
完成了某个大目标后,开心了一下子,然后就进入这种心情:
“嗯,好像,我本来以为会更开心一点呢?”
(相关资料图)
至少《多情剑客无情剑》里,李寻欢便是如此:他和阿飞分别历经艰险,击败了当世顶尖对手上官金虹与荆无命后,各自觉得有点……空虚。
据说期望值高涨时,多巴胺也会大量分泌。
如此说来,期望值与快感挂钩?
想想大多数事物最美好的时候,是买到了,终于开箱了的一瞬间。
那是所谓期望理想与现实相切的一瞬间,大概就是快感的顶峰了。
王菲的《催眠》,歌词里所谓,第一口蛋糕的滋味,第一件玩具带来的安慰。
但到手之后,期望值平复了。追求的事物也许并不差,但人不再那么孜孜以求、想入非非时,情绪就平稳了。
相比之前的情绪高涨,自然就差了一点点。
所以,不是追求的事物不够好,只是我们自己的心情变了。
毕竟最好的东西,都是未得到或已失去的,期望或回忆的脑补之中。
大概这也是为什么,越是到手得顺理成章,过程的快乐越多,达成目标之后的快乐相对少。
达成目标的过程越稳健越平稳,于是一路都期望着积极着快乐着,最后到手,水到渠成,难免会“啊就这样,我还以为会更刺激些呢”。
那怎样的结果更快乐呢?
大概是意料之外吧。
本来期望值就不高,天上掉馅饼,还接住了,哇!快乐!!那一下的快乐,要远胜过水到渠成的快乐。
所以大家总容易记住意外之喜的快乐,淡忘水到渠成的快乐。
容易记住一路大逆转的下克上,淡忘一路无压力的平推。
所以,意外之喜比水到渠成更好吗?
也未必。
意外之喜的大逆转快乐,当然一时间更激烈刺激,但任何快乐,毕竟都是暂时的。此后很容易进入漫长的无聊期。我猜这也是许多突获横财的人,无力再踏实工作的缘故:快感的阈值从此提高了,再难靠一步一个脚印,获得快乐了。
习惯踏实工作获取目标的人,往往会说那么句心得:
“快乐主要在过程之中。”
没经历过的人觉得,真胡扯,真造作。过程那么累那么繁琐,人做事不都是图个结果吗?说啥过程呢?
但不断完成目标的人,能领会这番心情:
设定一个不那么远的目标,稳稳地做着活,期望值稳定着,心情愉悦着;做到了,获取简单的快乐,再一次加强了自我控制力的认知,“嗯我还行”,那么继续下一个活吧……
以及:
好些人容易混淆目标与状态。
比如,一个普通人念叨“想当亿万富翁”,这很正常。但他喜欢的,不一定是“当上亿万富翁”这一个瞬间,而是享受“成为亿万富翁”的状态。
《老友记》里有个细节:Monica因为想结婚,偏执了,结完婚后第二天满脸不爽,“我不再是新娘了”。这其实有点本末倒置,因为结婚典礼是个仪式,宣布她从此进入已婚状态。但她却迷恋于“当新娘”这一时的瞬间,这就属于长期偏执于一个目标,结果岔了。
所以她比较清醒时,是之前跟Chandler交流时说:
她要的不只是个婚礼,她要一段婚姻。
大概类似于不是“要当上亿万富翁”,而是享受“成为亿万富翁的状态”。
一旦想清楚目标和状态的区别,就很容易做好其他选择。
比如,许多人追求世俗意义上的——亲友及其他想象中看客眼中——成功,是为了进入一种有更多选项的状态:健康的、物质的、精神的,诸如此类。
但要维持在亲友与看客眼中成功,也很容易压缩自己的其他选项:比如牺牲健康,比如牺牲爱好,或者牺牲其他的什么。
而世事难两全,捡到什么,总得丢掉点什么。
不少人哪怕达成了目标,也怅然若失:因为失去了一些重要的东西,而所获得的,又似乎不如自己想象的那么完美。
这样走远之后,又没法回头:因为人一路做的各种选择,其实已经框死了自己的可能性。
不妨想一下:自己所想要的状态,到底是什么?
毕竟我们做的一切努力,所达成的目标,是为了朝自己希望达到的某种状态去的。
定下的一个个目标,都只是通向状态的手段。
用句最俗气的话就是:搏了命挣钱,也得有命、有闲空去花才对呀!
大概,大多数人持久的快感,来自于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的结尾也说了,人类的智慧,主要是“等待与希望”。
这也是许多时候,达到目标不一定会有想象中快乐的原因。
与此同时,得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某种状态,还是某个瞬间。
各色宣传总会夸大某个瞬间的刺激,但人不是只活在一瞬间的。
想清楚自己想要的状态,满怀期望朝这个状态去,才比较容易开心些,也不容易跑偏,有进退自如的余裕。
我们牺牲时间与各种东西追求的,不就是在许多事情上“有得选”,没必要为了某个点,委曲求全,牺牲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吗?
世上总有形形色色的存在,会试图混淆目标、状态、期望与现实,让人无法想清楚自己想要的东西,然后才能浑水摸鱼,把人往他们希望的方向推,去牺牲许多事物,以便追求一些其实并不是本心想要的东西。
那些都是让人快乐的理由——毕竟周围一直告诉我们,有理由才能快乐,非得完成些什么才能快乐。
然而归根结底,决定人快乐与否的,还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