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督工不是说了么,当年他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时候,一个月能拿到三四千块钱……的公积金。

就说现在有多少人的工资还赶不上督工20多年前的公积金?

2000年前后,水木年华开始走红,媒体上到处都是不理解的声音。为什么?


【资料图】

因为团队的核心卢庚戌是清华建筑系的。放到今天,如果一个清华土木、建筑的毕业生搞音乐,大家肯定会说“怎么说也比干土木好点”,但在当年这基本就相当于放弃了全国最好的专业和最好的行业,来干一个前途未卜的工作。

对了,之前同样是水木年华成员的李健还说当年他大学毕业的时候,工资有4000多块钱,如今大学生也还是这个价格。

李健的本意是想说时代与个人的关系问题,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作为清华电子工程系毕业且在北京就业的李健,与同济土木毕业的督工的公积金在一个档次,也可以看出当年的土木行业有多猛。

之前我在另一个回答下还贴出过一个2010年同济在山西的录取分数线。在当时,同济土木专业的分数线在660,而计算机的分数差不多也就是590~600之间。当年大家的共识就是这么土木王牌,计算机垃圾。

除了同济之外,你也可以翻一下其他任何一所985大学在2007~2012年前后的录取分数线,基本上都是土木、生物、化学这类专业最高,而计算机基本要靠调剂。

不相信的话,请看这个2007年的帖子——注意,以下内容都是真实的,不要怀疑自己的眼睛:

看到这些当年被调剂到西电计算机的人,不知道今天的人作何感想。

这些“不幸”被调剂到西电计算机的人,毕业的时候是2011年,恰好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大潮开启。如果能读个研,那么在2013或2014年毕业,那是个什么时候,我就不用说了。

那你自己去问一下,当您这些哭天喊地不想学计算机的人怎么想的?

土木和计算机,可以算是当年绝佳的一个对比样本。冷热门专业的转换,居然在不到10年之间就完成了,而且还是如此的彻底,原来的天成了地,而原来的地又成了天。

所以,我为什么对时下追逐热门的志愿填报一直持审慎态度,也是如此。2007年的时候,能预测聊到七八年后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大爆发的人,真看不上搞志愿填报咨询那仨瓜俩枣——按照当下的预测,志愿填报市场的整体规模也就不到10亿人民币,而且还得靠一个个咨询师一对一解答。而大多数人,则根本不具备预测未来的能力。

前些年,我在知乎上还看到一个问题,说“如果重来一次,你还会不会报考当年的专业”。这里面的绝大多数回答,都是“不会”。但是,仔细看一下就会发现,几乎所有人认为“不会”的原因,都是站在后来者视角上进行的判断。也就是,一个人已经预先知道了未来十几年某个行业的具体发展,然后根据结果反推专业。可世界上那会有这么好的事?

如果真要是这样,那我肯定会说,我肯定还会读今天的专业,不过在读书的时候,会顺手把家里的资金全都买茅台的股票。

对于未来,我既不算是乐观主义,也不是悲观主义,只是一个“不可知主义”。所以,我既不会动不动说“未来经济只会越来越差,只有进体制内才能保险”,也不会说“未来经济还会增长,XX行业会大踏步发展,选X专业毕业就高薪,能跨越阶级”——反正我自己知道,我没这个本事。我要有这个本事,我特么也不会挣给人填报咨询这个辛苦钱,我直接梭哈对应行业的ETF,直接躺平养老都比干这个轻松。

我一直持有的是这么一种观点,就是相比于行业本身的兴衰,一个行业的工作环境是大体固定的。也就是说,你无法预测一个行业未来能挣多少钱,但是你进入这个行业工作,能做什么岗位、工作环境和节奏是什么样,则基本是可以预测的。就像是土木,20年前毕业生要去工地,10年后可能也还是要去工地——当然,保障条件可能会好一些——这其中唯一可能发生最大变化的就是收入的相对位置,而这个东西是无法准确预测的。之前土木之所以火热,不是因为有些人喜欢这个工作环境,纯粹是看在收入的面子上忍着,但如果收入一旦变了,很多人对本专业的态度也就变了。在这个角度上,我个人觉得反而是环境本身的可控性相对强一点。你如果真的不喜欢一个行业的工作环境,也没必要就看在钱的面子上忍着。至少,选一个能相对平衡的行业,会比单纯为了钱而做某个行业好得多。

说实话,我能理解当下很多家长和学生的焦虑,也能知道所谓“选择大于努力”的含义,所以志愿填报咨询火热也不奇怪。但在现实中而言,所谓的“选择大于努力”,更准确的含义应该是“人的命运既要考个人的努力,也要看历史的进程”,而非“只要我看清楚未来几十年的局势,只要做好一次选择,以后就顺风顺水了”。

假如说,当年考同济土木、清华建筑的这群人,都是会轻易被忽悠的傻子,而且的确是招生的老师在忽悠他们,以至于这群考了全省、全市最高分数的人都纷纷投身土木,那么那些因为被调剂到了西电计算机而感到害怕的学生,又是怎么想的呢?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