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实话实说,到今天我也不理解为什么一段劝人不要报新闻专业的视频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应。我们不去揣测是否有演对手戏或者骗廷杖的可能,但从具体给身边的朋友参谋孩子前途的事来看,人家没说错什么,选专业事实上是整个家庭在为下一代规划未来的一个环节,但确实有大量的家长自身既没有把控全局的能力,也没有从全局出发的观念和视野。

在我看来,很多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认为的就是张雪峰太多了,宣扬功利,相反我觉得是敢于实话实说的太少了。最终成了说一套想一套做一套,可能还有更多套。连真实的人性都不敢正视,又何谈超越,最后又成了看别人超越都说好,一到自己家就拐弯,我一般会把这类人群开玩笑的总结为“机关老阿姨”,我想不少读者自然会对号入座身边那些马列别人自由自己的。

我有个观点,一个行业性价比高,家长一定希望孩子接班,不然说好都是骗人的。有很多专业它不是学出来的,是干出来的,起码是先干出来才有价值被总结提炼(自然就有人专门吃这种总结经验饭),且还不能逆向,学到了高级生产关系与你拥有高级生产力毛关系没有。身边在媒体行业位高权重的长辈绝大部分都没有把子女送进媒体,而是去了大企业或者其他部门的宣传岗。其实逻辑很简单,既不看好这个行业,又不想浪费了打下的基础还不想孩子下水过染缸,还知道孩子大概率卷不过,所以另辟蹊径,谁也不傻。

新闻也好,市场营销也罢,这些都是以成败论英雄的专业,且我也不认为有什么厚积薄发,是不是那块料干个一年自然三六九等明明白白,这些你就是清北复交学新闻你也得认,不认的就干脆不下场,直接奔着“搞总结刷论文”去了。

具体到任何一个朋友咨询我如何选专业,我考虑的第一要素都是家长是否考虑好了兜底,能兜底才能做到心里有数。毕竟绝大部分人读书就是为了就业找饭碗,那家长对于专业与学校的考虑应该落脚点在于具体就业行业与单位,最怕家长自己也模模糊糊。最佳状况是家长很清楚用人单位是具体哪个,用人硬杠杠是什么,再进一步,是不是大树下头好乘凉。如果最终就业550分的学校就可以去,那又何必拼命考650?大部分情况确实存在分越高失落感越强,够用就是最好的状态,到了单位也是适者生存并不是“高学历”“好学校”一定上位,现在也不是8-90年代什么书呆子研究生都得给人留个位置。

揭了别人的短,我也说说国际关系专业的实际情况。我认为最大的短板就是人才需求总量摆在那确实一个萝卜一个坑,基本都是体制内与巨无霸企业吸收专业对口。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大家最愿意接受的是双一流或者提前批院校的根正苗红与成熟培养体系,如果还有家学渊源就更好了。毕竟培养一个优秀的国际关系从业人员成本是很高的,这个行业需要的能力素质也非常综合,如果请人吃个饭点个菜都紧张,哪怕意识形态名录倒背如流也没用。

现在毕竟不是以前那个经历了十年浩劫真缺人,该安排的全安排了还不够用的时代,更不是建国前草台班子边学边干。拿文艺举例子,今天学艺术的成本是惊人的,自然专业技能与知识肯定也比前辈整体水平强,但为什么好作品越来越稀缺,似乎看来看去还是原来的好?我理解是建国前后对于文艺人才的筛选面要比今天大,且机制上就是约等于没有门槛只要天赋冒出来就进入了体制内的通道再培养专业。现在冒出来就自己单干up主,当网红了。通道窄了,近亲繁殖了,有门有派了自然就限制了出好作品的能力,这个道理也适用很多其他行业。

最后还是要跟进入求学新阶段的年轻人本人说,哪个专业都卷,哪个专业学好了都有好出路,问题在于你能不能学成金字塔尖,如果不行就要结合自身与家庭的现实情况,选一个适合的专业。至于兴趣爱好,我的理解是只要你真有天赋,今天这个时代一定不会埋没人才,但绝大部分人的天赋其实并不足以当饭碗。

写到最后我在想,未来我能为孩子做什么?也许最现实的也就是自己朋友多,孩子不管喜欢什么行业,都有叔叔伯伯们能让他/她早早的见识下真实的工作是什么样,越早没有滤镜越好轻装上路,没有期望也就没有失望,惊喜也就会不期而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