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创于微信公众号:差评作者:脖子哥


【资料图】

高端电车的价格,真的是越来越看不懂了。

比如劳斯莱斯闪灵,没了 V12 发动机,电池也不大,竟然还卖五百多万。。。

有人说大劳嘛,欢庆女神摆在那就不可能便宜。emm ,倒也合理。

可当贾老板把 FF91 卖到31 万美元的时候,我是真想问一嘴凭啥。

31 万刀,在米国可是能够得上牛马劳的价格。进口到国内,参考特斯拉 Model S Plaid 的国内外价格( 10.8 万美元 -102.9 万人民币 ),最少也得接近 300 万。

可看技术, FF91 也就是很常规的三电机布局和一百多度的电池。同样配置的 Model S 和四电机的仰望 U8 都也才一百多万。

贾老板定的这个价,属实是有些抽象

还有一个大家可能没听过的牌子 Lucid ,它们家顶配的纯电轿车也得卖到24 万刀,进国内大概也得奔着两百多万去了。。

卖得贵就算了, Lucid 一直以来口风也不是很好。被马斯克嘲讽车造不出来就不说了。

前一阵时间甚至有新闻曝出他们为了防止客户退单,会要求自己的员工给客户打十几个电话劝他们别退。。。

整体就是一个卖得贵还没人买,服务还很离谱的形象。

然而更离谱的是,他们还真准备进国内了。。。

根据界面新闻的采访,华人高管朱江最近加入了 Lucid ,并且正在着手进入中国市场。虽然乍一看他们的品牌形象不咋地,可要是最后这事儿真成了,压力可就真要来到特斯拉这边了。

为啥?因为目前国内高端电车市场一直是被特斯拉的 S/X 占据,而 Lucid 这个牌子,就是为了在高端电车上干翻特斯拉诞生的。

Lucid 在 2016 年成立,简单来说,它就是个美国的新势力车企

他们的首席执行官彼得 · 罗林森,最早其实是特斯拉的工程师

而马斯克的风格大家也都知道,有点类似于乔布斯,任何东西要是达不到自己的设想,就家都不回,拉着工程团队一起死磕

最后虽然产品确实牛逼,可工程团队也是被逼得够呛。所以( 可能 )某天加班到深夜的彼得 · 罗林森脑子一热,“ 老子不干了! ” 立马就从特斯拉离职,转头去了 Lucid 当 CEO 。

而他给 Lucid 定下的目标也很简单,那就是不只要把特斯拉作为竞争对手,更得把它按在地上摩擦

再加上 Lucid 的几个创始人原先都是特斯拉的高管,所以我们就可以简单地把 Lucid 理解为一个——

特斯拉限定の复仇者联盟。

能有底气和特斯拉叫板, Lucid 自然还是有一些过硬的实力的,而这也是脖子哥最喜欢他们的一点:有技术。

比如,他们的集成化做的极为牛逼。

集成化简单来说,就是把复杂的东西做小,省出来的空间就可以放更多复杂的东西,或者让车里的空间大一些。而 Lucid 在这两方面做得,都挺好

举个例子,他们在轿车 Lucid Air 上使用的电机体积就十分迷你。和其他品牌电机的大小对比,大概就是这样:

光是小,其实没啥可说的,我四驱车电机还指甲盖大呢是吧。

可这玩意不仅小,功率还嘎嘎高。单个电机的马力最高就能达到 670 匹,直接就成了目前功率密度最高的量产电机。

而 Lucid 最多会往一台 Air 车型里塞进三台这样的电机,能跑多快,用脚指头一算就知道。

曾经也有不信邪的外媒把 Lucid Air 和保时捷 Taycan turbo S 放一起做过加速测试。结果就是。。力大飞砖。。

除了这个以外, Lucid Air 的前备箱还非常之大,大到可以很舒服的坐一个人进去。。

就这。。有啥牛逼的吗?你别说,还真有

电车界其实一直有着“ 前备箱越大车越好 ” 的说法。在车头也就是油车发动机舱的位置,大部分电车的做法是把一些管路和逆变器之类的东西一股脑塞进去,然后用一块塑料板盖上完事。

其实就是图个省事。

如果想做前备箱,那么本来可以放在车头的线路和结构就得挪到别的地方。前备箱越大,要挪的东西就越多,设计的难度一下就上来了。

Lucid 呢,则直接把 Air 的前备箱空间干到了 280L ,几乎就是很多两厢车的后备箱空间。

而为了给这么大个前备箱让地儿,它附近的管线布置可以说是把所有空间完全榨干,部件间几乎没有任何距离。

而像是前杠这种本来就需要集成很多部件的地方,为了腾空间每个部分也都必须尽可能的做小。

所以别看 Lucid Air 前杠只有薄薄的一片,背后也是放了一堆传感器

有国外工程师在拆解了 Lucid Air 以后就表示,这种高集成度的方案要是放自己的牌子里肯定过不了评审,因为实在是过于激进且非常考验装配能力

除了自己的技术过硬,这个刚加入 Lucid 的朱江高低也算是个传奇人物。因为他不仅是一个汽车营销的老手,身上的战功也是一个比一个显赫

比如 2008 年的时候,他就在宝马 MINI 做过品牌管理

当年的 MINI 在国内处境极为尴尬,车子不但尺寸小卖得还贼贵。因为不太符合国内市场的需求,一年也就卖个三千多台。

离谱的是,朱江接手 MINI 以后,直接把卖得不好包装成了小众和个性,外加宝马的背景,直接就把 MINI 打造成了少数人才懂的宝藏品牌。。。

到他 2012 年从 MINI 离职的时候, MINI 的年销量已经飙到了两万三千多台,比 08 年翻了七倍还多。。。

而从宝马离职以后,朱江依次去了雷克萨斯和蔚来。我们常听的雷家的匠心,蔚来的服务和用户社群,也都是朱江玩出来的概念,也是这两个牌子最能让人记住的点。

所以这么一看,朱江就是擅长把小众的豪华品牌盘活。结合 Lucid 在美国 10-20 万刀这种注定小众的售价,他们找到朱江,还真就是对症下药了。

而现在的 Lucid ,也确实非常需要朱江这样的角色来救场

因为即使技术这么牛逼,人员这么精干, Lucid 最近的日子也并不好过。

根据他们自己公布的数据,今年第一季度 Lucid 一共卖出了1400 多台新车,收入了1.4 亿多美元同比增长了 159 % 。听起来是不是还可以?

但事实上, Lucid 在今年第一季度一共亏了 7.8 亿美元,去年同期这个数字只有 8000 多万,多亏了小 10 倍。由此,他们也在前一阵曝出了裁员一千多人的新闻。

Lucid 自己在公告里也写了,说现在手上的钱只够用到 2024 年的第二季度。要是后续没有融到钱,可能就没有后续了。。

而他们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无非就是两点:产能跟不上营销做不好

先说产能,去年, Lucid 给自己的 2023 年定下了34 , 000 台的产能目标。而华尔街分析师也根据 Lucid 的实力推断出他们的实际产能可能会在 27 , 000 台左右。

可到了今年, Lucid 却表示自己的产量实际只能达到 10 , 000 - 14 , 000 台,远低于原先的计划。

原因则是 Lucid 在 2022 年的时候花费了太多了精力去搞定零部件的生产和运输,导致耽误了做车。

结果大家一听交付慢啊,那要不就不买了吧。。所以现在 Lucid 也没有很多新增订单,也就导致了没法继续盈利

而关于营销,彼得 · 罗林森自己也坦言,说他们自己有着世界上最好的技术和产品,但却没几个人知道自家的车型,甚至不知道 Lucid 这个牌子。

Rawlinson said.“My focus is on sales.And here ’ s the thing : We ’ ve got what I believe to be the very best product in the world .... Too few people are aware of not just the car , but even the company.” 

这一点其实从他们在油管上发布的技术解析里就能看出来,别的牌子说技术的时候都说的是数据多牛逼、用户体验多好。

Lucid 呢,愣是和大家讲了半天功率和扭矩的关系,以及工程师需要怎么做才能改善电机的功率曲线。。

拜托,俺们是来看你家车有啥亮点的,不是来上物理课的鸭。。

所以他们给自己的 2023 年也定了个目标,那就是通过更多的营销来提升用户的认知,这或许也是朱江加入他们以后最重要的任务吧。

这里脖子哥给朱总一个建议,可以多上微博看看李想是怎么做的,

大概会很有启发。。。

这里大家肯定就会觉得,懂了,这就是快凉了的牌子来国内噶韭菜了

可我倒觉得,这不是件坏事。

正如我们开头说的,现在国内市场对豪华电车的定义一直很模糊。国内很多车企整点花里花哨的东西,就敢卖大几十万。

可只要你跟他说成本,他就给你讲概念。你要跟他说技术,他却跟你说用户

在大家都这么做的时候,可能还能说大环境如此。可当一小批像仰望、 Lucid 这样技术驱动的品牌出现以后,对比之下,人们好像终于可以对那些只会玩概念的车企说出一句,“ 你凭啥 ” 了。

“技术认同” ,大概也就是 Lucid 最想从国内市场获得的东西吧。

再加上数十年来,已经有无数拥有先进技术的海外车企通过本地化的合作模式盘活了产能、降低了成本,Lucid 此行如果能和特斯拉一样把工厂和供应链搞起来,说不定还真就能迈出复仇特斯拉的第一步。。

而我猜在 Lucid 的影响下,以后国内新能源车的竞争,很可能不再是拼产品定位、讲品牌调性,而会变成像油车时代一样,各家在核心技术上的博弈了。

不出意外的话,马上就会有很多我们想都想不到的技术开始陆续出现了。

我等这一天,真的等了太久了。。

图片资料来源

Lucid Space Concept | Tech Talks | Lucid Motors

Lucid Announces First Quarter 2023 Financial Results | Lucid Group, Inc.

「独家」前集度汽车副总裁朱江加入Lucid,美国造车新势力开始为进入中国做准备 - 界面新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