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学都是在镇上的学校上的。好玩的是,中学是“xx小学附属中学”。不知道别的地方是否也有“小学附中”的名堂,反正我只见过这一个。恰巧附近有一所大学,我们后来就戏称那是“某中附大”了。
早上路过,走进去看看。40多年没有来过这地方了。听人说,全拆了,彻底没了。看来传说不准确,老格局还在,旧瓶装着新酒呢。
小时候,感到镇北口离沪闵路还有好远,现在看看,那么近!当年这里有一个城门楼子一样的东西,不大,有点小威风,文革中拆掉了
(资料图)
当年镇上只有一条街,现在需要用老街来区分了
粮油店还在老地方,当年没少来这里,买米,打酱油……
海鲜铺子当年肯定是没有的。不知怎么的,当年海里没鲜,买鱼非常艰难,常常是春节才凭票供应
文具店也在老位置
哈哈,老朋友,你还在这儿啊。当年一个老教授的儿子分配到这里工作,喜的是不用下乡,忧的是这也太有失家风。老教授是文革后第一批副教授,那批副教授含金量是足金的,后来好多成为学部委员级的大拿,这位老教授也是。这个儿子高考第一年还没有考上,去了中专。后来发奋,直考研究生,然后就出国了,现在美国
老街的样子当然全变了,当年顶多一半宽,两边都是老式的木板房子,黑黝黝的说不出是什么颜色
镇南口的小桥!当年走过不知道多少趟!
原来是江南水乡那种高高的单拱桥,往豪华版扯,颐和园玉带桥那个意思,当然简陋好多。石板的,如今看着味道好,但走上走下费力不说,推个自行车忒麻烦。桥栏杆不到膝盖高,也容易掉到河里。后来拆了,重建为水泥桥。现在的样子是再后来重建的。当年大快人心,现在想想有点可惜,否则又多了一个“水乡古镇”?
镇口小桥一拐,就是河边的小道,当年是屠宰场,我们翘课,跑到这里来看杀猪宰羊。猪的动静很大,还没下刀就厉声尖叫,到了断气还不大肯罢休,非要全世界都知道猪命贵。羊就瘪兮兮的,呼叫都不大给力,然后就悄悄没声音了
后来屠宰场拆了,改卫生院了,现在还是老本行
前面高架下的前原来是拱桥,当年很流行的双曲拱桥,挺好看的。但要上下桥,现在改平了。河沿都用石块砌好了,河水干净多了。当年河面上漂的什么都有,我们还跳到河里游泳,现在想想都不可思议。小小的河其实一直通到黄浦江,那一头通到淀山湖,还有拖轮拉上驳船队呢。五七干校那阵子,大人会驾着水泥船跑交通,一路开到松江那些地方。我跟着坐过,好多好多大大小小的河汊,没有标记,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认路的
现在河道直了,两边都是高房子,原来就是周庄、甪直的样子,粉墙黛瓦,小河弯弯。所以最初看到水乡古镇游时兴起来的时候,感觉奇怪:这不就是小学旁边小镇的样子吗?嗯,物以稀为贵,都是要到消失了才会珍惜
说了半天小学,还真是尸骨无存了,就是在右面这片公房的地方,当然就两三排的占位,再前面原来是田野。我们真是早上升旗时看着田野地平线上太阳升起的。小学是围绕更早的祠堂造起来的。小时候男孩子打打闹闹,有时候奔跑中撞到粉墙,竟然会把墙撞得松动,房子都有倒塌的意思。老房子就几根木头一搭,中间一层砖挡风,原来那么弱不禁风。后来逐渐扩建,砖混两层,操场,等等。现在,只有回忆了
小学对面原来是农民的老房子,青砖瓦房,很江南,很简陋,现在已经换过几茬了,看来又要换了,这些都已经拆空了
说小镇就一条街也不对,南北“长街”的半腰上,伸出一条侧街。当年这里有远近多少里唯一的饭店,过往卡车司机的最爱
回头再望一眼老街,熟悉的陌生
回头再望一眼小桥,陌生的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