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亦以为不可留=岳飞也要求撤军?理解错了!

史籍《建炎》载“飞亦以为不可留”,就等于说,没有皇帝赵构的命令岳飞也要求撤军?这是在网络经常看到有这样的“解释”,但明显是理解错了!在错误理解的前提下,做错误的伸延,错误的判断,错误的认知,错误推测。这是对历史的错误理解,是一种低级的错误!

我们先看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37的原文记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壬戌,是日,湖北京西宣抚使岳飞自郾城班师。飞既得京西诸郡,会诏书不许深入,其下请还,飞亦以为不可留,然恐金人邀其后,乃宣言进兵深入,逮敌已远,始传令回军。军士应时皆南乡,旗靡辙乱,飞望之,口呿而不能合。良久曰:“岂非天乎?”金人闻飞弃颖昌去,遣骑追之。时飞之将梁兴渡河趋绛州,统制官赵秉渊知淮宁府,飞还至蔡,命统制官李山、史贵以兵授之,遂遣诸将还武昌。飞以亲兵二千自顺昌渡淮赴行在。於是,颖昌淮宁、蔡、郑诸州,皆复为金人所取,议者惜之。

译解:

当日(壬戌,七月二十一日),湖北京西宣抚使岳飞从郾城撤军。岳飞已经占领了京西各个郡城,可以进一步扩大战果,但因接到诏书命令撤兵而不许深入,原因是有岳飞的下属在朝廷要求撤兵。

岳飞知道因为朝廷诏令撤军而不能再停留,但担心金兵因此袭击,于是用疑兵计,扬言要大举进攻金营的虚假声势,金兵闻知急忙后退,等敌军退远了之后,才开始传令撤兵。军士听到要撤兵,情绪激愤中,一直浴血奋战,眼看就要大获全胜,却要撤军,干脆回家算了!战旗车辆散乱不堪,岳飞见到此情形,张开嘴巴感叹:“岂非天乎?”金兵知道岳飞从颖昌撤军,派遣骑兵追杀过来。

这时岳飞的属下将领梁兴渡河往绛州,统制官赵秉渊将事情告知淮宁府,岳飞回到蔡州,将大部分兵力交给编制官李山和史贵,于是再派遣各将领返回武昌。一切安排好之后,岳飞带领二千兵从顺昌渡过淮河继续往回走。

此后,颖昌、淮宁、蔡州、郑州以及周围的州郡再度被金兵占领。说起这件事谁都觉得可惜

强调两句话要特别注意正确的解读:

一、文中的“飞亦以为不可留”的“为”不能读作wé(维音),应该读作wèi(卫音)。这句文言文的意思是:已经有之所以的前提——诏书,才是因为不能再停留的原因——服从命令。这句话是根据前因的“会诏书不许深入,其下请还”,所以,“飞亦以为不可留”——岳飞因朝廷诏令班师而不能再停留。

但目前网络的文章往往把这句话解读“岳飞自己也认为要撤军”。

1、正确解读:“飞亦以为不可留”——岳飞因朝廷诏令班师而不能再停留。

2、错误理解:“飞亦以为不可留”——岳飞自己也认为要撤军。

二、“军士应时皆南乡”,为什么没有下令撤军时又不叫着回家(皆南乡)?听到撤军的命令后就叫着“皆南乡”?这明显就是军士已经有很大意见,拼命去打仗,眼看就要大获全胜之时就诏令撤军,所以都在发脾气——干脆回家算了。

网络的文章大都将它解读为军心涣散,没有战斗力。这也是错误的理解。

1、正确解读:“军士应时皆南乡”——军士此时听到诏令要撤军而大发脾气:干脆回家算了!

2、错误理解:“军士应时皆南乡”——军心涣散,没有战斗力,全部嚷着要回家。

史籍记载的“飞亦以为不可留”其中的“以为”,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白话文的“之所以,是因为”,也就是说,岳飞之所以要撤兵,是因为朝廷的班师诏令,命令岳飞撤军。

这句文言文并不难解释。而有些将“飞亦以为不可留”理解为“岳飞自己也认为要撤军”,那就是明显的解读上的错误。通过本人在网络的多次解释,希望能够纠正网络对这一宗史料的错误理解。

而更有甚者是明知是错的,还故意让其继续错下去,原因是这些错误的理解能够误导读者,蛊惑人心!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