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本文来自《摩托化步兵,就是跑得和摩托一样快的步兵吗?》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摩托化步兵之前是骡马化步兵。

二战中德三大量使用畜力,在整个战争期间,德国陆军平均维持着约110万匹马的规模。一个师就有4000匹左右的军马,一个炮兵连就总共190人,马匹数量居然有130匹。因此德三又被戏称为“神圣骡马帝国”。

甚至管理学上因此还有个故事,事情真不真我不知道,但管理学一直当案例在讲,我也就照搬。

一名德军炮兵军官下连队视察,看了几处,他发现一个怪事:在操炮过程中,每个炮位都有一个士兵自始至终站在大炮的炮筒下,别的兵忙得飞起,唯有他纹丝不动。经过询问,得到的答案是:操练条例就是这样规定的。军官觉得这个奇怪的士兵完全多余。经过他查阅研究训练条例和文献,发现了问题所在:原来训练条例是马拉大炮时代制订的。那个多余士兵当年可不多余,他的任务是负责拉住马的缰绳,避免马受到炮声惊吓逃跑,也防止因为马匹活动产生瞄准偏差,减少再次瞄准所需时间。即便后来大炮不需要马拉了,操炮也不需要这个士兵了,但由于条例没有及时调整,而德国人又死板,只执行不追问,于是出现了“没有马可拉的拉马士兵”这一怪现象。

回正题,“骡马化”这现象不是德三一家如此,二战中除了米国和嘤国(米国是因为工业生产能力强,制造能力强,所以能够不玩畜力;带嘤则是因为陆军一贯废,没地位,数量少,装备集中使用,摩托化程度反而较高),其他各家也都在大量使用骡马作为基本运输工具,苏军亦如此。由此可见,二战中米军强,根本强在工业生产能力。两个感慨:一方面,当初抗美援朝,志愿军真是拿气打钢,这是什么英雄主义奇迹!另一方面,能掌握强大制造力的才是战争之王,那现在掌握这种能力的是谁呢?呵呵,反正不再是米国了。

但也不要把“骡马化”想得那么简单,从组织复杂程度和管理难度看,“骡马化”比“摩托化”难得多了。那可是活物,要养活大量畜力,还要让它们好好干活,难度可比伺候机器大。骡马化是对后勤和军队管理能力的巨大考验。能把“骡马化”玩转的国家,只要生产力跟上,玩“摩托化”基本不是事儿。

60年代001曾经提出要实现“全军骡马化”,当时我国有20多个大型军马场,1977年军马数量达到巅峰值1100万匹。但由于骡马运载能力其实很有限,即便我国军用畜力达到世界第一,也还是没能实现“全军骡马化”。随后进入80年代,军队现代化进入正轨,这事儿也就随着历史烟消云散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