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亚洲特快》,本期视频文案写作的时候,俄乌前线上,乌克兰军队在巴赫穆特方向已经开始退守市区最后可防御的区域,同时其主要交通线被俄军南北两侧基本切断。如果说此前乌军在巴赫穆特还面临是战是撤的问题,那么现在乌军的问题就是守卫巴赫穆特的最后部队必须经过一场艰难的战斗才有希望通过泥泞道路从俄军围三阙一包围圈里撤出来了。
另一方面,乌克兰即将发起大规模反攻行动的消息也是满天飞,从近期乌军积极使用无人机、战术导弹袭击俄军纵深,甚至试图用无人机对克里姆林宫实施袭击的消息,很多人也推测这是乌军大反攻的火力准备。
(资料图)
至于反攻地点,说法颇多,此前美国泄密文件中提到了一个看起来可行性最高的方案,是从巴赫穆特南方对俄军纵深实施攻击,其宗旨不在夺回土地,而是更多从军事策略角度考虑,希望通过这次战术性反击对俄军施加压力,从而缓解巴赫穆特的压力。
不过这个方案虽然看起来即使到不久前,还有相当的可行性,但随着最近一段时间俄军大量投入滑翔炸弹支援瓦格纳强攻巴赫穆特城区的战术得手,巴赫穆特之战可能即将落幕,在这个时候试图在瓦格纳南北两翼实施突破,这个军事行动的合理性正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低。
那么另一个可能的方向,也是西方亲乌媒体天天说,天天讲的南线大反攻,据说是准备投入十多个经过西方国家整训,装备西方先进武器的旅,从扎波罗热向南突破,一举推到亚速海边,把俄军赶回克里米亚,彻底结束乌克兰南部的战争。甚至已经有美国媒体开始一本正经讨论乌军要夺取克里米亚的话需要多少武器装备了。
然而这究竟有多少可能性实在是让人怀疑,毕竟这个宣传调子已经说了有好几个月,俄军总不成是傻子不知道提防吧?
目前在这个方向上俄军部署了58集团军,而这个集团军也正是在开战之初三天内前进三百多公里,整个俄军当中唯一状态在线的集团军。现在58集团军和来自东部军区的35、36两个集团军并肩在这段战线上,等着乌军可能的进攻。
毕竟58集团军也算是俄联邦当中实战经验最丰富,从战争中锻炼出来的部队,挨揍挨得也多,胜仗打的也多,战术灵活,而且从技术装备上来讲,该单位的“土味数字化”能力也要强于瓦格纳集团。与那些上了战场付出了鲜血的教训才明白通信安全重要性,靠在政治斗争中站对位置继承了一大堆和他们已经关系不大的荣誉的部队可不是一个概念。
有这么一支强大力量在,乌军要在这个方向上实施纵深突击,说的最轻描淡写也是难度很大。
当然比较理性的说法是乌军不指望一家伙干到别尔江斯克或者夺回马里乌波尔,更现实的战役目标是尝试夺取托克马克,但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你这乌军大部队要是脱离了让俄军头痛的坚固工事群,杀出来和俄军野地浪战……58集团军手肯定是痒痒的啊。
说到这儿我就想起之前北约军事顾问的一个访谈,访谈中这位来自奥地利的老兄大谈乌军高级指挥官无能,在去年的哈尔科夫攻势中如果听他的建议,不要分兵,集中力量继续向俄军纵深发展,必能直接打垮整个俄军北线,把战线推回卢甘斯克云云。
不过其实了解当时战线状况的朋友都知道58集当时被紧急部署到红利曼方向,但只执行了掩护前方俄军撤退的任务,但是,如果乌军真的没头没脑继续集中力量捣过去,那后面会发生什么可是不好说的。
况且当时乌军也只有几百辆坦克支援,大部分是步兵部队靠着兵力优势全面渗透兵力空虚的俄军防线,这种情况下最怕的就是被人家侧翼突破来个反包围。所以乌军当时小心保证侧翼安全还是有道理的,事实证明俄军也确实没找到侧翼攻击乌军的机会。毕竟人家手里是当时乌克兰最后的生力军,用起来当然不敢过于冒险了。毕竟北约上次直接指挥乌军还是2014年,那时候在北约顾问指导下,乌军跑到边境上扎营,把坦克排得整整齐齐,等着吃俄罗斯火箭炮,这教训还不够深刻吗?
而现在,北线的情况也很怪异,大批俄军“精锐”放在这条战线上,包括一大票头衔里带近卫的部队。兵力上看也已经压倒了当面乌军,但却在克里缅纳附近一头钻进森林里和乌军纠缠到现在,之前大家都猜测是为了给坦克部队夺取一个出发阵地,但结果打到现在也没达到目的。
不过,如此的兵力对比,尤其是俄军大批装备精良的重装部队坐镇,就算从技战术水平方面可能他们的这个“近卫”头衔有点问题吧,但至少技术装备数量,质量上还是远远压倒乌军的,要是乌军在这里一头撞上来,那也是给这些单位一个正名的机会是不是?
当然,由于俄乌双方目前在顿涅茨克、卢甘斯克地区打成了犬牙交错,互相都有一堆突出部,巴赫穆特这儿激战未休的同时,乌军那边还继续从阿瓦迪夫卡炮击顿涅茨克呢。这些突出部每一个都有可能成为一次反击的目标,只不过这里双方兵力兵器密集,找个突破口也并不容易。
总之呢,现在乌军的反击随时可能开始,但具体地点嘛,就是俄军情报部门需要搞清楚的问题了。但俄军现在拿的这个以优势兵力设防等待乌军首先进攻的姿势呢,还真的是有点重演二战故技的样子。
那,照这么说来,这次反击到底算是军事仗还是政治仗呢?
既然提到了二战,那咱们不妨回过头去看看防守反击大师曼施坦因,曼不群在他的回忆录《失去的胜利》里的一些看法,或许倒是有助于我们理解俄乌当前的形势。
这里我倒是不想说1943年的堡垒行动,也就是库尔斯克会战,因为当前的形势其实让我更多联想到的是曼不群对波兰战役的吐槽,下面我来读一段:
对于波军部署的评论,除非是说,他的基本思想就是想要掩护所有一切的东西,绝不自动放弃任何东西,否则对于波军部署的战略目标,就很难加以决定。这样的政策通常总是会使较弱的一方一败涂地。几年之后,希特勒也就有了这种相似的经验——可以证明他并未好好学习吸取波兰战役的经验教训。
……波兰当局不肯放弃其“守住一切东西‘的思想时,实际上也就证明其心里和政治上的意图,是极难与军是事实相配合的。
除了毕苏斯基元帅和极少数头脑冷静的波兰政治家以外,几乎没有一个波兰人当时认识到,因为他们同时从德国和苏联身上实现了不合理的领土要求,使得他们的国家初一更加危险的地位。波兰全部人口仅为3500万,其中真正的波兰人只有2200万,其余均属于日耳曼、乌克兰、白俄罗斯和犹太等民族,这些少数民族都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压迫。
在苏德两国军事上处于弱势的时候,波兰花了大量时间梦想侵略这两国,有人想突袭东普鲁士,上西里西亚,甚至想要取最短的路线直取柏林。
德国重新武装之后,波兰的梦想本应该归于幻灭,但波兰政客和军人因为法国人承诺的在西线同时发起进攻,因此在内心中仍未放弃这种妄想。因此波军的最初部署虽然固然是以守势为基础的,但也可判断他们的意图,是当法国开始从西面进攻德国之后,马上就会一转攻势。
……
在战争爆发之前,我们曾经接获一个秘报,那是与波兰理想的攻势意图有关的。有可靠来源称,波兰部分最高层主张将强大的兵力集中在波兹南省。尤其令人感到奇异的,是这个计划是由英国人建议的,或者不如说,是英国人的要求。在当时的环境下,我们觉得这整个的情形是不可能的。可是后来却真正发现,波兰人的确是在波兹南集中了强大的兵力,尽管事实上,从他们自己的观点看,这也是一个最不可能遭遇德军攻击的方向。在布楚拉河战役中,这个波兹南集团军终于遭到了毁灭的命运。
接下来曼不群解释道,从后来德军通过缴获的波兰文件了解到,其实当时法国魏刚将军建议波兰军队部署在一系列河流天险后方, 让德军装甲部队难以突破。但因为这样就意味着要放弃整个西波兰,因此波兰政府坚决不同意。
所以最终形成了将重兵放在最前方的部署计划。
曼不群在这里也不忘吐槽一下希特勒,他说,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这些战略要地,是应该自动放弃呢?还是在德军三面包围开始时,让波兰军队在这些土地上一起完蛋呢?在1943和1944年间,希特勒要求我坚守顿涅茨克,第聂伯河一线,或者俄国其他地区时,我也一再向他提出过同样的问题。
所以曼施坦因设想,如果他来部署波兰军队,应该将部队收缩到魏刚建议的较短战线,将波兹南实施适当的要塞化,以限制德国军队的行动自由。而利用内线优势进行反击,可能性不大,因为这样巨大的部队运动会为德国空军和坦克部队所阻止。所以唯一可行的计划是进行坚决的防御,其他地区都只能是为争取时间而战。
也就是说,如果西方国家对波兰坐视不救,那么任何补救措施也无法挽救其最后失败。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曼施坦因没有具体写布楚拉河战役的具体经过,毕竟在他看来这算是众所周知的了。这里咱们要说一下,这次战役中,波兰部署在波兹南的波兹南集团军,被德军从南方绕过,在德军快速向华沙推进时,该集团军和从北方下来的波美拉尼亚集团军联合,放弃原防御地带,以骑兵旅为先导,对正快速向华沙推进的德国南方集团军群侧翼展开进攻,此时波兰两个集团军加在一起拥有了22万人的庞大兵力,并且德军当时错误判断这波兹南集团军应该已经通过铁路前往华沙,准备迎接德军的围城作战了,这就使得波军的进攻达成了突然性。
由此波军在进攻之初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成功俘虏了数千德军。我们之前提到的,波兰骑兵冲击德国摩托化部队成功的战例就是在这时候。反而德国方面为了掩盖这次尴尬的失败,由戈培尔大肆宣传波兰人用马刀砍坦克,结果至今很多人还以为波兰人那时候真的还停留在中世纪。波军在反击开始后迅速收复若干城镇,迫使德军后退几十公里。但这毕竟是一个徒步步兵、骑兵,在少量坦克支援下发起的进攻,部队总体的行动速度缓慢,其作战节奏完全赶不上德军装甲师的脚步,而德国空军的行动更是进一步让波军难以快速推进。因此在波军最初的突袭成功后,德军迅速调整部署,以多个装甲师为先导,用两倍于波军的兵力实施了包围。最终将波军两个集团军的主力围困在布楚拉河附近地带,结果,波军阵亡2万,受伤3.2万,17万人被俘,布楚拉河之战也成为基辅会战之前最大规模的包围战。
在英国人直接要求下设立的波军最大的作战集团,在一场仓促组织的大反攻中被全面歼灭,这也使得原本德国预计将会极为困难的围困华沙的难度大幅度降低。
当然了,布楚拉河之战也只是后来二战中无数类似战役的先声而已,到今天再谈论,其意义也仅在于军事原则等这些问题上了。
但是至少有一点,曼施坦因的观点依然成立,那就是在总体实力上无法与对手匹敌的情况下,依托坚固要塞死守是唯一拖延战争的办法,大规模的反击只有在机会特别恰当的时候才可能奏效,这也是乌军迄今为止执行的不错的策略。但是现如今,西方国家援助有限,俄军的作战能力却肉眼可见的膨胀起来,这样的情况下,乌克兰其实是相当绝望的。在这种情况下妄想通过一场条件不充分的决定性反击扭转战局,其实是不现实的,反而有可能如同布楚拉河之战一样给对手送上助攻。
当然,去年乌克兰在北线的反攻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成功,但这也是乌克兰军人脑子里还有一根弦,没有追求过于不切实际的胜利,而当时俄军投入乌克兰的兵力,也远不足以在对手没有得意忘形的情况下对它进行反包围。
应该说,伊久母、红利曼行动的目的从一开始就是有限的,乌军在这方面脑子是清醒的,从未考虑过什么打崩北线,直取卢甘斯克,也正因如此,这次行动才能够成功。
但如果现在的这次大反攻,最可行的巴赫穆特以南上勾拳作战计划已经因为泄密和时过境迁,变得难以实现,那么乌军就被迫要在一个更加困难的情况下,换个地方,或者刻舟求剑的强行实施,事情会演变成什么样子,咱们算命批个“大凶”,大约没啥问题。
现在只怕乌克兰的高级军官和泽连斯基之间也在争辩,到底是存人失地,还是人地两失。但问题是对于泽连斯基,事实上也是对于乌克兰所有的军人来说,他们在这个问题上实在很难自主选择,进攻是必须的,而且必须打出一些名堂,否则就没有什么以后了。
那么,要如何既打出名堂,又不被俄军趁机大量歼灭,这事儿啊,难啊!
好了,本期节目咱们就到这里,感谢您的收看,咱们下回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