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本文来自《根本没有乳糖耐受症一说,只有乳糖不习惯一说?》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容易混淆的地方在于,医学上认为乳糖不耐受,或者说乳糖酶缺乏的人,并不都上吐下泻,在大众眼中不是“乳糖不耐受”的患者。缺乏乳糖酶的人群中,只有20%有“乳糖不耐受”的肠道症状。大部分人一次也能喝个25g乳糖(相当于500g牛奶,一般人其实不太会喝到这个量)而不引发反应。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乳糖酶缺乏,和因此引发的肠胃问题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受年龄、习惯、生活环境的影响很大。

换言之,一个有乳糖不耐受症状的人通过逼着自己长期喝牛奶去“习惯”牛奶,确实可能(注意不是必定)消除上吐下泻的“乳糖不耐受”的“症状”,但此时你其实严格来说依然是一个缺乏乳糖酶,对乳糖缺乏吸收能力的乳糖不耐受者,只不过你的肠道躺平了,所以变成“无症状感染者”而已。

乳糖不耐受是客观存在的。乳糖酶受MCM6基因的rs4988235,东亚人几乎都是GG型。基因层面的理论已经很清楚了。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在1999年的统计,3-13岁中国儿童乳糖酶缺乏发生率为87%。说中国人肠胃不适合牛奶,并非虚词。不过也不用太在意这件事。首先,一如上文所说,就算乳糖不耐受,多半也是“无症状感染者”。国家给的饮食推荐标准是每天300g牛奶,一般都不足以触发症状。其次,动物实验已经表明,通过饮食习惯数代培养之后可以诱发该突变。

所以饮食习惯是乳糖耐受的主要因素。可以看到,在一般认为乳糖基因最早出现的欧洲,也会随饮食习惯和畜牧业发达程度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乳糖不耐受比例。要解决“中国人肠道不适合牛奶”的问题,无非就是多喝几代人的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