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中国的ARJ21一开始就不是纯商业开发项目,其实目的就是给上飞院和上飞续命》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魔刀2是的,ARJ这种支线客竞争对手比较多,国内又有高铁挤压。实际国内的市场空间并不大,曾经有人估计也就300-500架。当然,如果ARJ以后真的能打开外销,也有可能有更好的发展。
不过也有人认为,如果ARJ能达到300架以上的销量,其前期的投入也基本上可以回收了,项目也算收支平衡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其实咱们也不看好ARJ这些支线飞机市场。
我国底层群众对航空业普遍不了解,不知道日本三菱已经买到了CRJ生产线。
三菱重工本就是庞巴迪飞机CRJ项目的后段机身供应商。
不过就连许多飞友也不明白,三菱重工公司既然买到了CRJ,为什么至今不生产呢?
咱们不是想替MRJ(现名Spacejet喷气式支线客机)洗白,MRJ项目确实是彻头彻尾的失败,是日本的耻辱。
但日本是IAE发动机的股东之一,拥有先进的航空发动机技术。
日本人深入参与了波音公司787项目,名古屋机场经常能看到运送部件的特种运输机。
日本能把汽车造好,搞飞机是有基础的:
如果“能飞”就是成功标准的话,以“赚钱”为标准,日本也有成功项目,比如本田公司的“红大姐(Honda Jet)”。这款飞机现在销量在同级别中是最好的,为日本带来了利益和荣誉,而我国目前还没有能对应的产品。
CRJ原是加拿大庞巴迪公司产品,属于“全球四大飞机”之一,市场占有率仅次于波音、空客和巴航工业。
CRJ系列甚至连我国军方都有使用,至今华夏航空还拥有38架CRJ-900。
但庞巴迪认为支线亏钱,没有前途,2019年以5.5亿美元的价格将CRJ卖给了日本三菱重工。
庞巴迪将CRJ卖给三菱之后专注于公务机市场,连维护的生意都不要了。
所以现在咱们的华夏航空和那几架CRJ-700都得找三菱买备件,做维修保养。
但回过头来继续讨论主要话题:能排全球第四的CRJ系列客机,日本人为什么不接着生产,将它打造为“大国重器”呢?
因为支线客机的客座少,单位成本高,必须把机票卖得很贵才行。
全球穷国、富国都有在使用支线飞机。大部分是“以干养支”,也就是大公司捎带运营一些支线客机,以便覆盖小机场,亏损由干线的利润弥补。小部分是依靠高端消费者,或者国民很有钱,或者运营西方游客喜爱的旅游线路。除去以上这两个原因,支线都很难存活。
美国是全球支线市场的老大,它的办法是将支线公司做大做专,把成本控制的很低,然后交给大型航企“包养”。大型航企从支线公司拢来的客流中获益,向支线公司支付补贴,不花纳税人的钱。
美国这种办法很好,但需要高超的管理和稳定的客流,不是谁都能学得来的。
我国的支线市场一直亏钱,现在主要依靠国家补贴。
但还是做不大,许多支线公司早已开始引进A320或737,等于已经从战略上放弃支线了。
国产的ARJ21经济性也不好,天骄航空就是明显的例子。
做事情应该谦虚谨慎,做人类应该头脑清醒。
飞机不是能飞就算成功,搞不好也会越赔越多把自己耗死。
现在巴航工业的ERJ也很难找到市场,就更不用说CRJ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