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3年,刘备六十三岁,人在白帝城,病势不起,临终之际,从成都召来丞相诸葛亮。
然后就是我们知道的名故事:白帝城托孤。
(相关资料图)
后世许多人爱念叨,说刘备是跟诸葛亮耍心机。话说,刘备真的相信诸葛亮没有野心吗?
凡事论迹不论心,看看刘备的实际举措:
他是明明白白地,当着所有人下诏令给诸葛亮: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说的不是“君才十倍陈群/王朗/贾诩/司马懿/曹真/任何一个曹魏大臣”,而是“曹丕”。即他托孤时,将诸葛亮对标曹丕,意思很明白:
以后,你是实际的君主。
还怕说得不清楚,刘备写诏书给后主刘阿斗:
“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这是公开明白地,把权力交给诸葛亮,让他放手办事。
刘备和诸葛亮合作超过十五年,这年刘备63岁,诸葛亮44岁,说情同父子,也没错。
刘备这么一个老枭雄,当然知道事业延续比血缘延续更重要;所以他对诸葛亮的希望是:你把事业延续下去就行,具体怎么办随便你,“君可自取”。
诸葛亮的回应:“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先前已经许诸葛亮录尚书事,刘备崩后,刘禅许诸葛亮开府治事,所以《三国志》说得明白:“政事无巨细,咸決於亮。”事无巨细,都由诸葛亮决定。从此直到诸葛亮去世,公元223年到公元234年,诸葛亮是蜀汉的实际掌权者。
当时魏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这么一群高级干部给诸葛亮写信,说天命如此,你们可以举国称藩,投降曹魏——不找后主阿斗,而找丞相诸葛亮,“你们当家主事的人是谁,我们门儿清,就是诸葛亮!”
对刘备的真诚,诸葛亮还以真诚。
本来他一个权臣,大可以学曹操或司马昭,倘若要玩个加九锡、封公、封王,简直随心所欲。但诸葛亮到死就是个武侯,是所谓专权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
第一次北伐结果不好,诸葛亮立刻上诏自贬,主动做检讨。虽然当时他就是蜀汉一把手,但还是要检讨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临终给后主上表,意思是成都有八百桑树、薄田十五顷,子孙过日子也够了,他也没别的产业,自己死时,不会有多余的产业,不会亏负后主的——事实如此。
后来东晋学者孙盛,说过一个意思:
刘备托孤,其实挺险;如果所托非人,那刘备如此和盘托出全权托付,很容易让人滋生野心——比如,众所周知,司马懿被曹芳托孤,就篡了曹魏。
但刘备是确认诸葛亮没野心,敢举国托孤诸葛亮;诸葛亮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于是接了。
孙盛为什么这么说呢?是怎样的权臣,会让他有感而发呢?
孙盛同时代的东晋,著名的大权臣桓温。固然有雄略奇才,却又有点矛盾,还有点情绪化:
桓温欣赏孤守北方的刘琨,不喜欢闹事的王敦,但后来经过王敦墓,又叹曰可人。
他觉得自己不做点事,就比不上司马师司马昭,又念叨“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岁邪?”
他见过诸葛亮时代的老人,问起来时,老人答了句妙语:“葛公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没后,不见其比。”——诸葛亮在时,也不觉得特别;他逝世后至今,没见着有人能比。
桓温与诸葛亮,如何对标呢?
东晋简文帝临终前,曾想下遗诏让桓温辅政,当时诏书都写好了:“大司马温依周公居摄故事……少子可辅者辅之,如不可,君自取之。”
——大司马桓温参照周公摄政的方式来辅佐新皇,而且给他“君可自取”的待遇:这是刘备给诸葛亮的待遇。
但当时名臣王坦之看了诏书,当着简文帝的面撕了。
简文帝还念叨“天下也是好运意外得来的嘛。”
王坦之说:“晋朝天下,是宣帝(司马懿)和元帝(司马睿)建立的,怎能由您独断专行!”
于是简文帝改了诏书,让桓温参照诸葛亮与王导的方式辅政。
这其中参差,细想来极有趣:
——刘备无限信任诸葛亮,给了诸葛亮“君可自取”的权限;但诸葛亮没用这权限,只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君诚臣忠,千古佳话。
——简文帝也想给桓温“君可自取”的权限,但王坦之认为不可,说天下不能随便给出去,大概他也知道,一旦让桓温“君可自取”,桓温就真要自取了。于是简文帝让桓温按诸葛亮方式辅佐新皇。
正如孙盛所言:权力这玩意,如果所托非人,很容易让那人滋生野心。
没野心的诸葛亮,得了权柄也不滥用。所以对诸葛亮不妨多信任些,最后他也不会贪求。
有野心的桓温,王坦之劝简文帝,一开始就别给他至高权力——对桓温可别那么大方,你给他,他真敢要啊!
现在回头看那位老人当着桓温面说诸葛亮,“自公没后,不见其比”——那才真是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