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窥古典文化风貌的窗口
(资料图)
比起清朝中晚期以来的京剧,盛行于明代中晚期直至清代中期的昆曲更显中国文化的文教礼乐底色。
明朝文征明手录的娄江魏良辅《南词引正》一文记载:
元朝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千墩(今千灯镇),精于南辞,善作古赋。扩廓帖木儿 闻其善歌,屡招不屈。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
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曲牌则有许多与宋词元曲相同。这为昆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昆曲作家和音乐家,这其中梁辰鱼、汤显祖、洪昇、孔尚任、李玉、李渔、叶崖等都是中国戏曲和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没有对比,就没有鲜明深入的认识。
先看一段今人尝试给宋词配曲演唱的不俗作品(不是戏腔)
再看龚琳娜老师夫妇合作配曲演唱的屈原《吾将上下而求索》
再看九十年代杨洁拍完《西游记》后的另一部作品片头片尾曲,由戏曲入民歌。
好了,看下昆曲在现代的传唱/演奏
1、《醉太平》
2、《朝天子》
看看入道教的《朝天子》
再看京剧的《朝天子》,抑扬顿挫的厚重感来了。
再看晚清的国歌《巩金瓯》腔调
再看唐努乌梁海邦歌腔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