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盈则亏,水满则溢,人满则损,中国本就有自己看问题的角度。
画少数几个圈子,然后尽最大可能往里面填人,也即蜂巢式填空,搞得满满当当,
于是单位面积的产值就高,一切的资产都升值与外面拉开倍数级的距离,
(资料图片)
再将一切都量化成GDP,最后得到令人炫目的GDP,个人资产也非常的亮眼,
从而带来一种比对,即拥有东京的50平米的房子,但从心理上能秒杀乡下的小洋楼,
我想问的是,是什么理论能让人们自愿卷成那个样子而心情很欢乐呢?
实际只不过因为这种事由发达板块定义,于是不发达板块就不自觉地效仿,
从而得到了一个数字比较好看的心理慰籍,这就是经济学家的理想吗?
就这么亦步亦趋地重走一遍西方路,现成的直接照搬,那要经济学家干啥呢?
既然不准备在西方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升级,那得了西方的病有什么奇怪的呢?
想搞城市化,就只能得到与城市化相适应的人口,不可能既要又要,
要想跳出这个怪圈,就必须在西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就这个简单道理。
象中国这样的超大型国家搞城市化,是人类前所未有的一种实验,
由此带来的挑战属空前的,这种挑战与人口规模成正比,
大的人口直接就有放大效应,但却与时间成反比,反效应加快到来。
人口老龄化只不过属众多反效应之一,问题是多方面的,
例如对全中国优质资源的“虹吸效应”、生物安全、战时安全等压力都属空前的。
这对中国经济学家提出的要求就是,起码在20年前就要形成中国独有的经济理论,
站在自己的角度量体裁衣,才能在今天顺利跳出GDP的窠臼。
然而现如今问题已经摆到桌面上来了,怎么解决呢?不外乎两种途径,
一是按西方理论,放任资本拥资自重,将西方理论进行到底。从而在各种反效应下,重现一遍西方病,让自身逐步萎缩下来,就象日本一样,最终达到新的平衡。
二是树高千尺,自然开枝散叶,逐步成片成林。目前大城市过于密集的改开成果,现在起边发展边溢出,将自身成果备份、分散、沉淀到四面八方,变成国民基础经济,最终以中国独有的方式达到新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