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看世界

这篇文章中有些地方的解释与现实不符。


【资料图】

如果解释不合理,就不要强行解释。

例如:双季稻主要集中在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这四省区占全国双季稻种植面积的绝大部分,其中最主要的是湖南、江西两省,双季稻种植面积占全国双季稻种植面积的大部争,所谓大部分,是占了60%以上的份额。

所以,双季晚稻,主要在今年干旱最严重的江西、湖南两省,这两省晚稻受灾,就等于全国晚稻受灾,所举例的贵州、湖北、四川,没几亩双季晚稻。

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发现评论区里不少人的知识结构已与现实严重脱节。

其实在前几天的回复里就介绍过,近年来,光黑龙江、河南、吉林、山东、安徽五个产粮大省的粮食产量就占了全国的40%以上。湖南、湖北两省的粮食总产量仅接近于吉林一省,再加上江西也只与黑龙江相当,三省全年粮食产量约只占全国的11%。所以过往的“湖广熟、天下足”或者“苏常熟,天下足”早已成为了过去式,经过建国后的“黄淮大治理”与“北大荒开发”后已经转变为“双北熟,天下足”的局面了。

而今年南方伏旱受影响最严重的主要是江西、湖南、湖北。

农作物减产的一般标准是:减产20%以下为“受灾”,20-80%为“成灾”,80%以上才称为“绝收”

由于中国国土广大,一般即使发生局地重灾,也不可能出现大规模粮食绝收的情况。比如去年河南发生严重洪灾,绝收面积也只有550多万亩,只占河南全部耕地面积的5%,成灾面积约为10%,受灾面积约为15%。由于夏、秋粮受害规模不同以及后续的抢种抢收,全年全省粮食总产量实际仅减产了4.1%。

截止目前,三省报道的绝收面积仍远低于去年河南洪灾的受害面积。然而即使从最恶劣程度推算,上述三省出现全年粮食全面减产20%的重大灾情(由于人类对抗旱灾的能力强于洪涝,而且因为此轮南方旱情主要影响中稻收成,早晚稻影响仍有限,这种可能性基本为零),也不过仅占今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左右。从总体来说,影响还是可控的。

而且虽然今夏南方大面积干旱,但同期华北、东北、乃至西北地区降水却普遍都有所增加,十分有利于占全年大头的秋粮稳产增收。

从全国各省市区粮食自给率来看,只要保证东北与华北两大粮仓风调雨顺,就足以养活了全国大多数人了,并存在全国粮食总产量实现稳产增产的可能。因此只要接下去两个月不再出现全国性的重大灾害天气,今年全国粮食总产量持平甚至小幅增长也是可期的。

而农业至今依旧是个“看天吃饭”的产业,粮食产量仍受到降水、光照、养分等自然条件的强烈影响。

从上面的各省粮食产量图表中还可以发现,国内存在几个明显低于全国和周边粮食平均单产的“塌陷区”。

其中同在东北平原的黑龙江,主要是受到纬度过高导致全年积温不足的影响。而处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甘肃则同时受到了降水与积温都不足的拖累,然而同一地区由于河套地区灌溉水源的充沛却造就“塞上江南”宁夏。其它的安徽、广西、云贵则主要因山区耕地面积过多的影响。

所以如果黑龙江与黄土高原地区如果能够获得足够的积温和降水,粮食产量就能实现可观的提升。比如黑龙江的积温能达到东北地区的平均水平,或许就能增产超过30%或2300万吨,这就超过了目前江西一省的全年粮食总产量。而黄土高原如果得到充足的降水,粮食单产能提高到宁夏甚至全国平均,总产量也能提升20~30%,光增产就相当于浙江+福建两省的总产量了。由此不妨可以想象一下“三北熟”的场景。

更何况气候变暖带来雨带北移不仅会增加内陆地区的降水,并将原本降水不足的土地转变为更多的可用耕地和高产良田,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也普遍有利于作物的生长与增产。所以只要全国各地都积极做好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和各项科技保障应对气候灾变,从中长期来说,国内粮食安全还是相当有保障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