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正民和班上同学们的合影
封面新闻记者 罗石芊
“亲爱的孩子们:
(资料图片)
我们将会奔向各自的那片碧海蓝天,
而这是远行前最后告别,
谢谢你们曾陪我走过的这一年,
我在这半途给你们祝福。”
7月3日,苏正民迎来了这一年支教生活的最后一节课。在离开凉山州越西县第二中学前,他给班里的孩子们写下了一封告别信,这是他对孩子们的祝福,也是对自己未来的期待。
2022年6月,毕业论文中6000字的致谢内容,成了这个夏天最动人的告白,致谢者苏正民从一个放羊娃“走出大凉山”成为一名大学生的故事,感动了众多网友,他也因此走红。毕业后,苏正民决定回到家乡凉山支教,如今,一年期满,他也将回到学校,开始读研。
一年的支教时间里,苏正民当初想带给孩子们的“东西”带到了吗?他又从中收获了些什么?7月10日,封面新闻记者对话苏正民,听他讲述了这一年的支教故事。
孩子们给苏正民写的信
最后一课和两年之约
7月3日,苏正民和往日一样,来到自己任教的越西二中七年级10班和19班,同样的《道德和法治》课,同样的主题:苏老师的最后一课。
一条7分钟的视频,重温了这一年来属于苏正民和孩子们的回忆。
去年8月,苏正民本科毕业后,作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凉山州,在越西二中开启了支教生活。
褪掉被众人熟知的“6000余字毕业论文致谢感动全网”光环,在越西二中,苏正民只是一名普通的“苏老师”。
一年时间里,他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生活、成长,用视频、照片记录下了孩子们可爱、淘气的一面,终于,也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当视频里《送别》的音乐响起,苏正民在视频里写下临别赠言,让孩子们泣不成声。平时最调皮的孩子,却哭得最伤心。
在分别之前,得知苏老师即将离开,孩子们给他亲手做了许多礼物,也将内心最真挚纯朴的情感写成信,悄悄送给他。
“谢谢你们这一年让我收获了快乐,收获了那么多朋友,也让我坚定了自己的初心——回到家乡、建设家乡。”除了感谢,苏正民还在不断鼓励着孩子们,“对于大家来说,读书、知识是最好的一条路,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擅长读书,所以一定要找到自己热爱和擅长的事情,并为之不断努力。”
临别在即,不舍中,苏正民也和孩子们定下了“两年之约”,他们约定,两年后苏正民会回到越西二中参加孩子们的毕业典礼。“我会尽量努力完成这个约定,即使做不到,也会让朋友来参加,满足同学们的心愿。”
孩子们送给苏正民的离别礼物
“成为光”的进程:
已完成了70%
去年入校不久,苏正民就接受过学生的灵魂拷问:“苏老师,你相信光吗?”
“我相信,因为我也是被光照亮过的人。”
带着对光的追逐,苏正民也想成为那束照亮别人的光。在支教的一年时间里,苏正民一直想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对世界的了解,潜移默化传递给这群孩子们。
“最常说的就是要让他们努力读书,走出大山。”因此,在对孩子们的学业要求上,苏正民一直非常严格。
“我自己就是通过读书走出来的,所以我也不断强调学习改变命运。”在苏正民的帮助下,他所在的班级孩子成绩有了明显的提升,不少孩子也有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一下课就会围过来问问题,考试也会好好准备,还是感到很欣慰。”
作为从大山走出来的孩子,苏正民更能理解山里娃的想法和需求,“我一直在想办法打开他们的眼界,希望他们不仅只是读‘圣贤书’,更希望他们能够走出大山,用更广阔的视角认识世界。”
每周,苏正民都会要求一个小组的同学回家上网了解热点信息,再在下周的课上讲给同学们听。日子久了,孩子们从一开始只知道谈论网络热梗,到后面可以对热点事件表达自己的看法,一次次的进步,苏正民都看在眼里。
为了让更多孩子能够感受外面的世界,苏正民还和母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沟通,带着孩子们体验“大学生活”;为了让孩子们更接近自己的梦想,苏正民拜托自己在全国各地的优秀同学,给孩子们讲述他们的故事。日子久了,孩子们也逐渐发生改变,“性格从开始的内向到后来变得活泼、从容,他们的梦想也更加具象化,想当老师的变多了,还有想做律师的、做记者的,都有,都挺好的。”
在离别礼物中,学生送来的一本“人生导师苏正民”的书也格外醒目。“人生导师谈不上,这个称谓太高了,我只是去引导了他们而已。”
在苏正民看来,“成为光”的路程还有些远,但对这群孩子,他已经完成了70%,“你很难去改变一个人,只能做到影响他。而我就是想影响更多孩子,让他们能够养成更好的习惯,有更宽的视野去认识世界。”
苏正民(右一)和成都师范学院的志愿者带着孩子们开展暑期活动
最大的收获:
多了一群朋友和“老师”
苏正民说,这一年是自己25年来最有意义的一年。而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有了这群孩子,他们既是特别的朋友,也是老师。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苏正民用汪国真的《感谢》描述了孩子们带给他的感受。
了解孩子们的困惑,苏正民会耐心解答他们奇奇怪怪的问题;知道孩子们的不足,苏正民会一步一步帮助孩子们不断成长,一来二往间,在孩子们心中,不上课的苏老师更像是“苏哥哥”,他们心中的秘密也会通过各种方式坦然告诉苏正民。
孩子们的童真和单纯也让苏正民找到了内心的慰藉,“感觉自己心态发生了变化,变得更加简单纯粹,也不会在意自己是个成年人,教会自己可以更轻松地做自己。”
一年的真诚相处,孩子们对苏正民有了更多的认可,“隔老远都要来和我打招呼。”而苏正民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初心——回到大山、建设大山。
苏正民给孩子们讲题
支教的思考:
支教老师或更应关注思想引导
一年支教期里,苏正民也对自己的支教生活有着思考。在他看来,与专门的科任老师不同,支教老师或许更加应该注意对学生的思想引导。
“现在不少学生对自主学习的内生动力不足,可能只关注眼前的既得利益,之后长期的优势他们很难理解到。”
发现问题后,苏正民也在寻找着解决方法,“让他们视角打开,培养他们看世界的视角、对社会的认知等等,要将自己在外面看到的新的东西输入给他们,让他们也能感受到世界的精彩和多样。”
一年期满,除了不舍,苏正民对这群孩子也有着担心,“我们支教的时间整体不算长,可能效果也不会特别明显,也会担心之后孩子们换了老师会不会不适应教学方式,会不会带来一些影响,经过这一年的相处与了解,我相信,他们大部分人还是能克服这些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