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1月12日电(记者 王鹤)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在12日举办的沟通会上发布预测,2023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将面临政策环境、产品升级等诸多变化,如能充分把握有利因素,新能源汽车产销有望达到1000万辆规模,渗透率接近40%。
【资料图】
2023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有不少有利因素,如供给能力空前加强,预计国内将有超过100款新能源新车型上市,车企对多元化、新兴消费需求的响应能力提高。电动、智能、网联等领域技术持续进步,产品体验感提升,智能化新技术“上车”会成为新的亮点,带动消费。
张永伟表示,2023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加速下沉,二、三线及以下城市销量占比有望超过60%。
2022年,三线及以下城市成为重要增量市场,1-11月,二、三线及以下城市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国54%。预计2023年二三线及以下城市市场的购车需求将持续释放,成为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主要来源。
15万元至30万元车型占比有望接近50%,自主插混市场份额维持九成。
相较2019年,2022年纯电动车型价格上移、插混车型价格下探,中端车型电动化进展迅速;结合车型供给和车辆全生命周期成本等因素分析,预计2023年中端车型将加速渗透,新能源汽车销售结构将从哑铃形向纺锤形持续优化。
从技术路线看,自主插电技术实现突破,车型供给丰富,将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撑。
2022年全年新能源汽车出口67.9万辆,同比增长1.2倍。我国新能源车主要出口地为西欧及东南亚,比利时、斯洛文尼亚和英国等欧洲国家成为重要出口市场。预计2023年出口将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另一重要增长力量,出口数量有望接近80万辆。
借助产业先发优势,年内数家整车厂、供应链企业宣布海外扩张计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出海进程将按下快进键。
动力电池供应瓶颈问题将得到极大改变。
动力电池性能与成本经济性还有较大的提升潜力,技术创新与落地应用将有力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2023年,动力电池产量预计会集中释放,电池供应瓶颈问题将得到极大改变。
同时,2023年磷酸锰铁锂、PET复合铜箔、钠离子电池等多项新技术将规模化应用,半固态电池、固态电池技术加速落地,有效改善电池能量密度、安全性、经济性等指标,从而增强电池产品力,推动新能源车渗透率加速提升。
充电桩数量有望突破800万,超充成为新亮点。
慢充、大功率充电、换电、加氢站等多样化的补能手段将在不同场景得到应用,预计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增加,充电桩保有量有望持续增长。
2023年广汽埃安、东风岚图、吉利等高压快充车型集中上市,车企加快布局基础设施,预计大功率充电技术将加速落地。
预计到2025年,充电效率将由2021年的2C充电10分钟200公里大幅提升至4C充电10分钟400公里。
L2+、L2.5、L2++等辅助驾驶功能及车型将加速落地。2021年,中国L2级辅助驾驶乘用车新车市场的渗透率达到23.5%,2022年上半年渗透率上升至32.4%,预计2025年L2级及以上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将达80%。
辅助驾驶功能及车型加速落地,助力企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推动涌现出新的爆款产品与明星企业。
基于应用场景的换电、智能网联技术加速落地推动商用车低碳转型。
商用车企业加大多技术路线并行的新能源产品布局,依托应用场景的换电重卡、氢燃料电池商用车正在快速推广。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荐车型目录》中换电式纯电动商用车新车型数量较2021年增长101.2%,预计将有效推动商用车电动化进程。
此外,传统车企及跨界势力加快布局与投入,商用车智能化网联化依托于典型示范场景快速落地。
智能座舱将逐步成为全系车型的标配,并仍有大量创新空间。
智能座舱能显著提升整车价值量,使得单车价值由传统座舱的2100元至2800元(中控屏、信息娱乐系统控制器、机械式仪表盘、普通后视镜)变为智能座舱的7000元至12000元(液晶中控、座舱域控制器、液晶仪表、HUD、流媒体后视镜和DMS)。
智能座舱等创新技术对消费者而言体验性强,更易被感知,且技术门槛相对较低,2023年预计将成为智能化变革期车企差异化布局的重点。
科技力量成为汽车产业变革新引擎。
科技企业与整车企业要素资源互补,可帮助汽车产品快速转型升级。
随着科技企业基于技术、产品、业务、资本等方面优势进入汽车产业,双方关系也将从科技企业单向赋能逐渐发展为双向赋能,加速形成互惠共赢、创新发展的产业新生态。
编辑:谈瑞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