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新华财经上海7月14日电(记者 王淑娟)从氢汽车的上市到冬奥会氢燃料主火炬的点亮,氢能源的未来倍受期待。目前,相关部委和地方政府已出台近200个政策文件,旨在推动氢能在能源转型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合合信息旗下启信宝最新发布的《氢能产业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氢能企业数量连续12年稳步增长,长三角势头最猛。

报告显示,自2011年起,氢能产业企业数量已连续12年稳步增长,总数量已超过1600家。截至2022年6月底,相关产业企业资本背景主要为民营企业(1201家),其次是国资背景企业(248家);超过75%的氢能企业注册资本在1000万以上,数量超过1200家。

此外,近三年来,五大经济圈中长三角新增氢能企业88家排在首位,是排名第五的成渝都市圈的4.6倍。氢能源产业链上游以氢气制取、提纯为主,中游主攻氢能储存运输,下游多应用于交通、工业、建筑、电力领域,各环节中氢气储存设备近三年新增企业数量最多,共新增109家;紧随其后的是加氢站控制系统,新增94家。

启信宝产业链数据库显示,现阶段氢能企业集中分布在江苏省(254家)、广东省(190家),两省氢能企业数量在全国的占比均已超过10%,呈“双雄并立”局面;国内氢能产业链68家上市公司中,江苏、广东也各占了10家。聚焦到产业链,企业数量最多的城市分别为:上游苏州市(67家),中游北京市(59家),下游深圳市(22家)。下游环节区域产业集中度最高,江苏、广东、湖北、浙江、山东等五大区域的企业数量占了下游企业总量的63%。

值得关注的是,在初现民用曙光的交通运输领域,与锂电池产业链相比,氢能源与燃料电池产业链更长,复杂度更高。启信宝产业链数据库显示,截至2022年6月底,与光伏(56776家)、风电(36884家)等其他相对成熟的新能源产业相比,氢能产业企业数量不足其1/20,潜在市场空间极大。

报告认为,氢能源要想通过规模化、商业化落地,进入寻常百姓家,还需磨练好技术“内功”,翻越制氢、储运等环节的成本“大山”。欣欣向荣的产业生态背面,氢能产业上市公司研发资金投入、人力占比仍略低于全国均值,还具备一定的提升空间。

编辑:张瑶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