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6月13电(记者胡洁菲)作为免疫治疗中最为火热的治疗方式之一,CAR-T细胞治疗一直广受关注。所谓CAR-T疗法,是指通过采集患者外周血并提取T细胞,并在体外改造,令其识别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然后把这些细胞回输给病人,从而让免疫T细胞不仅能够特异性识别癌症细胞,同时可激活T细胞杀死癌症细胞。

近年来,复星凯特和药明巨诺旗下CAR-T产品相继在国内获批,让这一赛道迎来了超前的火热,也引发了行业靶点类似和赛道拥挤的质疑,甚至有观点认为,CAR-T赛道拥挤程度可能会类似于PD-1。对此,多位专家称,行业发展前期出现众多“玩家”是客观规律,当前,不少头部企业不断在技术边界上寻求突破,正赋予国内CAR-T疗法更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CAR-T细胞疗法广受关注,赛道火热引发“内卷”质疑

据相关机构统计,迄今为止全球获批上市的CAR-T疗法共有7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CAR-T疗法多达300余种,其中处于临床一期的有219种,处于临床二期的也有87种。

中国的CAR-T临床试验数量近几年也处于井喷态势,有数据显示。在全球正在进行的670项CAR-T临床试验中,中美两国合计占比91.3%。其中,中国的CAR-T临床试验数量占比达50%以上。

除了在研数量众多,靶点较为集中、且应用多为血液肿瘤方面,也被认为是造成赛道“拥挤”的重要原因。据了解,当前全球获批的CAR-T产品绝大多数均靶向CD19。而国内在研的CAR-T产品也多指向了热门靶点,如CD19、BCMA等。

对此,安龙基金创始人赵春林认为,选择已有的靶点,可能是对资本市场等现实情况的一种妥协。“当前 ,无论是机构投资还是有关部门审批,都或多或少会参照国际已有案例,如果是全新的靶点和作用机制,无论是对于获得投资还是监管审批来说,风险都会更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赵春林说,任何行业在初始阶段,都或多或少需经历“大量企业冲进‘赛道’、泡沫破灭和真正有实力的企业赢得未来”的过程,在CAR-T疗法领域,也是同理。因此,短期内可以看到行业“玩家”较多可能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CSCO监事会监事长马军认为,无论是从产品的靶点选择、安全性,还是后期的生产、管理上看,CAR-T的难度都远远高于PD-1,“如果不能做出优效性,获批难度也会非常大。”他认为,未来可能会出现大量行业企业清退的情况。

业内称细胞治疗不会变成下一个PD1,但需重视技术改进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国内外的相关行业动态,则传递出相对积极积极信号。

“事实上,我们看到,通用型CAR-T的技术和产品开发已经在国内兴起,我相信,随着行业进一步壮大,与CAR-T具有相似有效性、安全性和持续性的‘通用型CAR-T’产品也将赋予行业更多生命力。”赵春林说。

根据近日举行的ASCO2022年会上披露的报告,中国企业突破了既往以CD19、BMCA靶点为主的模式,涌现出更多在研的新兴靶点,包括原启生物的GPRC5DCAR-T、斯丹赛生物的GCCCAR-T、科济药业的Claudin18.2CAR-T以及亘喜生物BCMA×CD19双靶点CAR-T。

在癌症领域,实体瘤占到90%。在部分血液恶性肿瘤领域,CAR-T疗法效率高达80%以上,一直广受关注,但在实体瘤领域一直难有突破。

近日,传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宣布,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本月批准了其新药临床试验(IND)申请,以评估在美国进行的LB1908产品的Ⅰ期临床试验,该产品主要针对复发难治的胃癌、食道癌、胰腺癌等。

而此前,科济药业、斯丹赛、博生吉等企业都在向“实体瘤”宣战,也为行业带来了新气象。其中,科济药业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研究的CT041是全球首个获得RMAT资格的实体瘤CAR-T产品。

上海优卡迪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余宙表示,相较于传统的抗体药领域,CAR-T所在的免疫疗法领域,无论从公司数量还是管线分布来说,仍不足以称之为“红海”。

“即便是BAMA、CD19等热门靶点领域,也要区分企业是单纯跟随已有技术,还是基于‘有到优’的逻辑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技术优化。”余宙说,CAR-T产品的临床最大获益,不仅仅是取决于CAR-T的靶向分子,还取决于其它对CAR-T细胞的修饰;所以,CAR-T产品的迭代升级不是靶向分子的创新,而是武装CAR-T细胞的创新。她介绍,优卡迪一直聚焦于解决CAR-T产品的临床安全性问题,寻求独特的竞争优势。公司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的新一代产品融合了第四代CAR-T技术,聚焦治疗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具有对引起CRS和CRES的主要促炎因子沉默功能,是全球潜在的首个可以具有治疗脑白的高安全性CAR-T产品。

编辑:谈瑞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