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4月1日电(记者沈寅飞)“家人病重,迫不得已,以这种方式求助大家,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在QQ或者微信群里,时不时可以看到这样求助信息。近年来,随着水滴筹等大病筹款平台的推广,不少患病困难家庭开始使用这种方式筹款。
然而,随着使用人数的增多,一些平台开始从补贴转向收取服务费,引发了关于慈善公益和商业利益之间的讨论。尤其是在大病筹款平台中较为知名的水滴筹,近期放弃从上线以来坚持的零服务费模式率先开始收取服务费,这将对整个互联网个人大病求助行业产生怎样的影响?记者就此展开调研。
“公益收割”惹争议
利用免费策略,迅速获取用户,形成赛道优势,再逐步进行收割,这是互联网领域经常上演的一个模式。
不过,在面对具有一定公益属性的互联网个人大病求助行业,却似乎正在遇到一定的争议。曾多次公开表达不收取任何费用的水滴筹,近期突然开始试点收取服务费,让这个市场再度陷入争议。
水滴筹从今年1月17日起在江苏徐州、广西百色两地试点收取服务费。截至目前已经推广至10个城市。收取服务费的金额为实际筹款金额的3%(最高不超过5000元)。此外,加上其原本就有支付给第三方0.6%的通道费,两者共计3.6%。这与水滴公司之前的诸多宣传形成一定的反差。
就在2021年5月份水滴公司上市时,水滴筹创始人沈鹏还公开表示,水滴筹是水滴公司旗下的一项业务,公司不收取任何费用,还承担平台运营的成本,但这并非公益,而是公司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方式。
事实上,互联网个人大病求助平台收取服务费也并非新鲜事,在水滴筹等平台推广之前,此类平台一般收取2%-5%不等的服务费。而水滴筹正是以不收取服务费赢得了大量的用户和口碑,同时也让其他筹款平台纷纷跟进,最终导致整个行业形成了免费的“规则”。
近年来,大家似乎已经习惯了水滴筹等大病筹款平台的免费服务,对突然被收取手续费变得“难以理解”。于是,各方声音接踵而至,甚至有人提出更为尖锐的问题:为何现在把手伸向了救命钱,是公益还是生意? 难道是前期的资本“跑马圈地”后要开始“收割”了?
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王四新认为,虽然目前大家对提供公益筹款服务的互联网平台是否应当收取服务费用,存在一定的争议,但这应当是借公益来实现商业意图的行为。
“企业追求利益可以理解,但作为一个提供公益和爱心服务的企业,却要从‘公益’和‘爱心’中扣取手续费,这会让一部分人在情感上难以接受。”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认为,只要是跟公益有关的项目,都应尽量保持公益的纯粹性,尤其是不能把公益当作牟利的工具,否则都会亵渎公益的初衷。
接受、理解与无奈
“水滴筹的运营成本和人力成本长期存在,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只有通过收取服务费才能实现平台的可持续运营,目的是为筹款人、社会爱心人士提供更好的服务。”水滴筹业务负责人郭南洋在接受新华财经采访时表示。水滴公司是一家商业公司,水滴筹一直是其非盈利板块,而前期水滴公司也一直在给水滴筹“输血”。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助理院长兼慈善研究中心主任黄浠鸣认为,公众可能会将轻松筹等平台看作慈善机构,但它们依托的母体本质上属于典型的互联网平台型公司,有研发、设备、人员、办公场所等成本。筹款平台一般借助不盈利的筹款业务吸引流量、获取客户,再基于流量去开展公司的其他业务。
然而,也有专家认为,商业平台收取服务费本无可厚非,但不能开展业务时塑造成“公益平台”,收取费用时却又打扮成“商业机构”,应避免此类行为变成利用公益的“名”去获取商业的“利”。
对于所谓的提现服务费,记者向多位在近日使用了水滴筹等平台的多位用户了解情况,患者家属们更有着不同的理解,患者原本就是弱势群体,对于这种规则的变化更多的只能是无奈的接受。
山东济宁的李女士告诉记者,因为母亲在今年3月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李女士在医院里碰到了水滴筹顾问王某,便在他的引导下发起了水滴筹。几天后,李女士第一次向水滴筹平台提现14702元,实际到账14613元。“0.6%的费用已经可以了。毕竟平台是靠卖保险赚钱,水滴筹只是一个渠道。”李女士说。
不过,对于被要求付出3.6%服务费地区的一些使用水滴筹的家属则有些无奈。一位水滴筹用户在今年2月发起的筹款中获捐约4.1万元,最后实际到账只有3.9万余元。在他看来,这一千多元社会给的“爱心”只能默默放弃。“因为规则是它定的,我们也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要么不用,用了就只能接受。”
也有患者家属表示,平台从中提取一定的手续费无可厚非,但不能太离谱,3.6%的提现服务费还是太高,毕竟每一分钱都是救命钱,不遇到困难也不会来平台求助。
那么,这些大病救助平台收取服务费的标准究竟该怎么定?目前对于筹款平台服务费的标准,依然存在立法的空白。
黄浠鸣认为,这需要具体考虑大病求助这一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不能以经济效益为指挥棒,更要兼顾社会效益,做到在保障平台的可持续运营的同时更好地赢得公众信任、保护用户权益。
“请保持公益项目的公益属性”
今年3月23日,水滴公司发布的2021年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约有3.94亿用户通过水滴筹向近240万名大病患者捐赠了累计超过484亿元。
据此推算,患者通过水滴筹平均每年的捐赠数额达到近100亿元,如果提现服务费从试点到全面铺开,那么接下去,它每年的服务费收入可能接近3亿元。
水滴公司招股书显示,2018年、2019年、2020年净亏损分别为2.09亿元、3.22亿元和6.64亿元。其2021年财报显示,水滴公司净亏损为12.209亿元。
资本市场上,2021年5月上市的水滴(NYSE:WDH),发行价为每股12美元,但上市首日即出现大跌,此后节节下滑,截至3月30日,其股价为1.59美元,较发行价大跌逾86%。
业内人士认为,水滴公司持续亏损,收取提现服务费或许是降低成本的一种方式,但是从水滴公司2021年的营业收入看,其净营业收入32.059亿元,保险是其营收的主要来源,而将降低成本的措施放在其被社会大众认为具有公益属性的水滴筹上值得深思。
王四新说,做“慈善”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如果平台规则是透明的,捐款过程中的服务费比例、收取方式是透明的,不存在欺骗误导等行为的话,捐助者再通过这样的平台进行捐款活动,就没有理由对平台收取费用的做法抱怨。
“然而,在新兴互联网业态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像水滴筹这样的互联网捐助平台,相关法律法规无疑是滞后的。”陈音江说,为了促进类似业态的健康规范发展,建议一方面是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规定,为监管部门提供执法依据,也为相关企业划定法律红线;另一方面要引导和督促相关企业诚信守法经营,确保始终保持公益项目的公益属性,通过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优质服务来获得良性发展。
2022年全国两会也有代表委员提出关于推动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健康有序发展的建议。当前,互联网环境下的“慈善”平台行业规范以及健康发展值得广为关注和深思,涉及公益平台的规范,既要有法律红线,也要有道德底线,而只有整个行业获得良性发展,才能让公众成为真正的受益者,从而避免将爱心沦为逐利道具。
编辑:王媛媛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