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开始疲软的水泥需求,延续至今。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2月,全国水泥产量19933万吨,同比减少17.8%。剔除2020年同期特殊时间,今年1-2月是近十年水泥产量最低年份。
记者梳理发现,去年全国水泥需求总体呈现“需求减弱,前高后低”的特征,从去年5月开始,水泥产量单月同比增速转负;从9月开始,连续4个月,需求降幅均超 10%,是过去10年最大降幅。从全年来看,全国水泥产量为23.6亿吨,同比下降1.2%。
不过,在生产成本大幅上涨和供给收缩的背景下,水泥价格整体上移,创历史新高。数据显示,2021年水泥行业营业收入10754亿元,同比增长7.3%,利润总额1694亿元,同比下降10.0%。塔牌集团在刚刚公布的2021年年报中表示,全年水泥行业效益总体水平同比虽有减弱,韧性犹在,行业利润依旧处于历史较好水平。
在国家坚定推动经济增长的背景下,行业人士普遍认为,当前的需求挑战可能是暂时性的,考虑到专项债发行持续多月加速,基建投资增速若能保持在8%以上,年内水泥需求不必过度担忧。
前两月需求下滑超预期
往年进入3月之后,水泥行业通常会进入旺季,今年的旺季迟迟未来。湖北一家水泥经销商罗子健告诉记者,今年整体需求的下滑程度还是超出预期,目前日销量只达到往年同期水平的八成左右。
对于需求未达预期的原因,罗子健认为,今年春节时间提前,重点项目施工较少。加上春节后天气状况不佳,整体开工率不高。
从全国范围来看,前两月房地产行业开局平淡,基建未形成有效支撑,对水泥需求形成了压力。今年1-2月,商品房施工面积仅增长1.8%,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12.2%,商品房竣工面积下滑9.8%。基础设施投资完成额(含电力)同比增长8.61%,增速较同期放缓26.2个百分点。
“尽管基建投资增速表现抢眼,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稳增长的发力,但对水泥需求的拉动作用并未显现。” 水泥大数据研究院分析称,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占水泥总需求的55%,其中传统基建是水泥主要消费渠道。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铁路投资均表现乏力,加之工程建设成本上升,基建投资拉动水泥需求作用有限。
此外,2022年1-2月错峰时间延长,使得产能发挥受限,是导致水泥产量下降的另一因素。
记者梳理各省份年初制定的错峰生产计划发现,多数省份错峰生产时间都较往年有明显增加。比如广东、广西、贵州、河南等地,限产天数增加幅度超过45天。水泥需求旺盛的江苏、浙江等地,限产天数较往年增加近10天。从在产天数减少幅度来看,华南和西南平均减少的幅度最大,分别达到29.7%和24.7%。
一位水泥行业资深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国际局势动荡为市场带来更多不确定因素,3月份国际大宗能源原材料出现了大幅上涨,在此情况带动下,煤炭价格也出现了一波涨价。一些主流水泥厂商期望通过维持较高的水泥价格,覆盖成本压力和需求端的困难。
据中国水泥网行情中心消息,本周内,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企,水泥生产成本增加,河南、浙江、江苏等地水泥企业陆续发出涨价通知。以河南地区为例,继3月6日主要厂家通知上调水泥价格50元/吨后,15日起再次通知上调高标水泥价格30-50元/吨。
全年需求端仍有韧性
尽管前两月水泥产量下滑幅度较大,但是市场声音普遍认为,从短期来看,随着天气回暖,进入施工旺季,在“稳增长”持续强化的背景下,基建投资高增速也将加快形成实物量,下游需求恢复或加快。
华泰证券预计,疲软的需求和灵活的供给反应之间将展开激烈角力,在需求企稳之前或带来较大不确定性。需求一旦企稳,将有助于提高行业实现较高盈利的确定性。目前全国多地已陆续公布了今年的重大项目名单,其中,先进制造业、高端装备和城市轨道交通等等,都成为了重点投资领域。
天风证券判断,全年需求端仍有韧性,今年一季度或是行业低点,二季度起随着煤价影响同比减弱,水泥行业或迎来逐季改善。中长期看,“双控”“双碳”目标下行业供给格局有望持续优化。
塔牌集团在年报中亦表示,目前行业已步入结构调整和绿色发展阶段,行业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水泥行业发展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行业紧密相关,周期性发展规律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更多的水泥行业上市公司已经在谋求多元化发展。
华新水泥加快“出海”步伐,去年完成赞比亚和马拉维水泥并购资产交割,完成坦桑尼亚马文尼工厂150万吨水泥粉磨站改造,尼泊尔纳拉亚尼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于2022年1月投产。目前公司海外水泥产能达1219万吨/年。
天山股份也正积极发展“水泥+”业务。商混业务持续优化布局;骨料业务快速发展,增加资源储备;加快推进协同处置固废、危废、生活垃圾等业务。
海螺水泥则在3月9日公布了一项新能源业务投资计划,拟斥资50亿元,用于发展光伏电站、储能项目。海螺水泥表示,在聚焦水泥主业发展的同时,本公司充分发挥资金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新能源业务,有利于打造新的产业增长极,促进公司产业多元化发展。
编辑:罗浩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