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上海2月15日电 当大众对于“氟”的理解还停留在冰箱制冷剂的模糊概念时,永和股份已经把这个周期表上的单个元素做成了一门热闹生意。

从萤石资源到氢氟酸,从氟碳化学品到含氟高分子材料,围绕“氟”的“前世今生”,永和不断挖掘演绎,并向着新能源与碳中和两大方向拓展延伸。

“我们是国内氟化工行业中产业链最完整的企业之一。”与氟打了半辈子交道,回望来路,永和股份董事长童建国既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信念远见,也有“成如容易却艰辛”的切身体会。取“永不言败,和谐进取”之意,他给公司取名“永和”,并将公司未来与氟化工紧密相连。

站在资本市场的新起点,如何发挥己长,用好自身竞争优势?如何借力打力,把握行业发展趋势?近日,童建国做客上海证券报和约珥传媒联合打造的《直面掌门人》节目,“透底”永和股份的“成长反应式”。

三步走:入局、扩产、再精深

化工名词脱口而出,产品系列如数家珍,很难想见,童建国一开始竟全然是个“门外汉”。

“最早我是拉货运氟利昂起家的,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很多氟产品国内都是没有的,完全依赖国外进口。于是我慢慢就把物流这块淡化了,转向利润空间更高的贸易环节。”随着与氟越走越近,童建国逐步意识到,“这一块的商机非常大,有机会的话,一定要介入制造!”

机会适时向“有备之人”敞开了大门。2009年,一家陷入危机的金华氟化工公司走进了童建国的视野。“其实它的质地还是很好的,就是产品太超前了。”预判“氟化工十年之内必迎来新发展”的童建国当即决定,把自己手上的所有企业和房产全部抵押,要“盘下”这家经营不善的氟公司。

“当年9月18日进入的金华公司,仅用2个月时间就恢复了生产。”还沉浸在“复苏”喜悦中的童建国,却猛然遭遇了现实的重击。“到第一批产品出货,我们的生产成本在3万元/吨左右,但市场价只有2.2万元/吨。这意味着我们每生产1吨要亏将近8000块。”收购资产加上买原料,还要稳定员工,“钱快花光了”的童建国直言,“那时候心都拔凉拔凉的。”

好在,多年积累的贸易经验让童建国再一次踩准了节奏。2009年12月,欧洲订单的大量涌入一下抬高了产品价格。“运转到第2个月就不亏了。”童建国笑着说,“后面直接就把债全部还掉了。”

如果说永和的入局有“天时”助力,那么在扩张的步调上,则离不开“地利”的辅成。

随着金华永和生产步入正轨,童建国将目光投向了更完善的产业布局。“永和发展的‘第二跳’,就是到内蒙古建设生产基地。到现在差不多10年了,也是我们目前最大的一块产能,这使得公司的萤石资源和无水氢氟酸等原材料自给优势更加显著。”

拓展步子还在持续扩大。去年8月,永和股份与包头市政府签署框架协议,拟主导并携手上下游企业在包头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共同投资建设“包头达茂巴润工业园区氟化工基地”项目。初步方案包括含氟化学品板块、副产资源循环化利用板块和资源配套板块等项目。

为充分利用内蒙古生产基地的优势,今年1月,公司全资子公司内蒙古永和再宣布投资6.86亿元,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乌兰花镇黑沙图工业园区建设偏氟乙烯、全氟己酮、废盐综合利用等项目,以实现在氟精细化学品领域的产业布局。

“下一步,就是此次IPO募投项目中的‘邵武永和新型环保制冷剂及含氟聚合物等氟化工生产基地’,建成后公司在高端含氟高分子材料上将更具竞争优势。”童建国信心十足地表示,“三步走”完成后,永和发展将迈上新的台阶。

双赛道:新能源、碳中和未来可期

扎根氟化工,永和究竟面向一个多大的市场?

经过60多年的发展,今天我国的氟化工行业已形成无机氟化物、氟碳化学品、含氟高分子材料及含氟精细化学品四大类产品体系和完整门类。据中国氟化工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我国各类氟化工产品总产能现已超过640万吨,总产量超过450万吨,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氟化工生产和消费国。

产业链全覆盖的永和股份,将目光逐步聚焦于拥有更高附加值的含氟高分子材料和环保氟碳化学品业务。

截至2021年6月末,永和股份拥有萤石精粉年产能8万吨,无水氢氟酸年产能8.5万吨,氟碳化学品单质年产能10万吨以上,含氟高分子材料及单体年产能1.28万吨。同时,公司在建产能包括13万吨氢氟酸、超过10万吨氟碳化学品和超过3万吨含氟高分子材料。

在我国加快推进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大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背景下,含氟高分子材料正展现出惊人的成长性。

“永和拥有生产含氟高分子材料VDF和PVDF的坚实基础。”童建国告诉记者,公司现有氟碳化学品中的HCFC-142b(一氯二氟乙烷),可有效保障后续VDF/PVDF产品的原料供应。而具有特异压电性和焦电性的PVDF,已在锂电池及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领域中被广泛采用,被视为氟化工产业调整中的“明日之星”。

“近年来,公司FEP、HFP等高端含氟高分子材料产能逐步释放,产品收入和毛利占比相应上升。随着今后募投项目的陆续投产,制冷剂等传统业务占公司总营收的比重将逐步下降,含氟高分子材料则将逐步提升。”童建国判断。

在童建国看来,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氟化工行业挑战与机遇并存。“这就要求我们氟化工企业重视HFC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合理把控,为即将到来的HFC物质削减做足准备。”

两条腿:技术与人才齐头并进

一份业绩预告,展现出永和股份的高景气度。受益于产能释放及下游市场的火热,公司预计2021年度归母净利润为2.5亿至3亿元,同比增长145.61%至194.73%。

“永和的竞争力,一体现在产业链完整,二体现在产品质量过硬。我们在产品性能方面始终是走在行业前列的。”童建国自豪地说。

以永和FEP产品为例,其在介电损耗、热失重、耐弯折等指标上均处于国内领先,并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产品“能打”的性价比,也为公司成功吸引到了哈博电缆、金信诺、万马股份、神宇股份等客户。

产品“强输出”的背后,是技术“稳供给”。在实践中摸索前行,永和逐步建立起自主研发为主、合作研发为辅的研发战略:依托金华永和省级研究院为主体,确定开发方向;由各生产基地进行工艺、品质等技术改进;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技术和产品的小试、中试及产业化试验;吸收消化外来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专有技术。

人才,则是技术研发的“基本盘”。同样采用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引进为辅的方式,永和将岗位培养与知识培训并举,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专业知识强大的研发团队。童建国欣喜地告诉记者:“随着公司越做越好,我们这几年也吸引了一批985、211学校毕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究工作中。公司每年都会有一批骨干员工成为高级研发人才和各部门中流砥柱。”

“上市在为我们打开更多融资渠道的同时,也搭建了更多元的人才留储方式。”作为资本市场的一名“新兵”,童建国有感而发。

上市不到3个月,永和股份便迅速推出了2021年股权激励计划,拟分别向激励对象授予198万份股票期权和396万股限制性股票,占公告日公司股本总额的0.74%和1.48%。至去年底,上述激励计划首次授予登记完成,共有323名员工领到了永和发出的“股权红包”。“只要你做的东西是创新的、有突破性的,对产品质量有提升的,对公司发展有助力的,我们都会不遗余力给予奖励。”童建国笑着说。

“在产业链前端,永和股份将努力打造明显成本竞争优势;在产业链后端,公司力争做到技术最优、品质最好,在高端产品的价格和利润上深挖走远。”立足氟化工,童建国已为公司发展的下一落点画出“路线图”。

编辑:丁晶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