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力促进锂业务发展,雅化集团(002497.SZ)推出极具竞争力的股权激励方案。
12月28日晚间,雅化集团披露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公司拟向包括高管和锂业子公司主要负责人在内的14名员工,授予限制性股票1204.21万股,占公司当前总股本的1.04%。授予价格为14.39元/股,相当于草案披露当日公司收盘价的53.8%。
对应业绩考核的设定也与雅化集团目前正大力发展的锂业务相关,其中第二个解除限售期的条件为2021年至2023年公司锂业务三年的累计营业收入不低于100亿元。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自2010年上市以来,雅化集团积极通过并购及投建布局民爆和锂业两大主业。今年上半年,锂盐产品已成为公司第一大收入来源,收入占比接近四成。
激励对象包括多名锂业务核心员工
根据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雅化集团拟授予激励对象的限制性股票数量为1204.21万股,占当前公司总股本的1.04%。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此份激励计划面向雅化集团14名高管,并涵盖锂业子公司的主要负责人。
具体来看,雅化集团的董事、总裁高欣将获授200万股,占激励总数量的16.61%。公司副总裁、雅安锂业总经理牟科向获授120万股,锂业运营总监岳小奇、锂业科技总经理周坚琦、雅安锂业常务副总经理董兴旺、国理公司总经理胡诗为分别获授115万股、63万股、60万股、40万股。
本次限制性股票的授予价格为每股14.39元,以草案披露当日即12月28日雅化集团收盘价26.74元/股计算,这一授予价格相当于公司股价的53.8%。
而在草案披露之后,12月29日雅化集团高开近3%,尾盘报收27.64元/股,当日涨幅3.37%。
粗略计算,上述14名授予对象可用1.73亿元购买这市值3.33亿元的股票,相当于目前已浮盈1.6亿元。
股票激励同时伴随着业绩考核指标。由于涉及到多名公司锂业务的负责人,雅化集团设置的业绩考核也主要与其锂业务相关。
此次授予的限制性股票分为两个解除限售期。第一个解除限售期的业绩考核目标为2021年和2022年度锂业务两年的累计营业收入不低于50亿,第二个解除限售期的业绩考核目标为2021、2022和2023年度锂业务三年的累计营业收入不低于100亿。
这并不是小数目。以此推算,如果2021年和2022年雅化集团锂业务的营收累计仅达到50亿元,那么2023年单一年度公司锂业务的营收需实现50亿元之上,才可解锁全部激励股份。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雅化集团的锂业务实现营业收入6.74亿元,今年上半年公司锂盐产品实现收入8.36亿元。
此外,激励计划规定,若各归属期内,公司各考核期营业收入实际达成率未达到80%,所有激励对象当期未能归属部分的限制性股票不得归属或递延至下期归属,并作废失效。
为了此次激励计划的实施,雅化集团同时披露,公司将拟对回购股份的用途进行变更,由原计划“拟将回购股份全部用于转换上市公司发行的可转换为股票的公司债券”变更为“拟将回购股份全部用于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
而早在2019年3月,雅化集团已完成此部分股票的回购,由于当时公司股价较低,公司仅累计耗资1亿元,以每股8元左右的价格回购1204.21万股。
锂业务已成第一大收入来源
随着锂行业景气度回升,锂价格高增也为雅化集团的业绩带来极大的助益。
资料显示,雅化集团原属于民爆行业,2010年登陆资本市场后,公司先后发起收购柯达化工、安翔民爆、红牛火药、红牛矿服、国理公司、兴晟锂业、佳成爆破、金恒集团等10多家公司,扩大其业务规模。
其中,2014年雅化集团收购国理公司和兴晟锂业,进入“民爆”与“锂业”双主业运行新阶段。
目前,雅化集团拥有锂业科技及国理公司、兴晟锂业、雅安锂业四个生产点,业务涵盖氢氧化锂制备、电池级高纯度碳酸锂提纯、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磷酸二氢锂的生产以及产品销售等全链条。同时,公司民爆业务范围覆盖四川、新疆、内蒙、云南等20余个省、市、自治区以及大洋洲,成为国内民爆行业龙头。
民爆和锂业两大主业持续发力,且受益于锂业景气度提升,雅化集团业绩进入爆发期。2020年和2021年前三季度,雅化集团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2.5亿元、34.46亿元,同比增长1.67%、55.74%;净利润3.24亿元、6.32亿元,同比增长351.79%、226.06%。
从其收入结构来看,2020年雅化集团锂业务实现营业收入6.74亿元,同比减少18.86%,占当期营收的比例约为20.74%,收入规模低于爆破、炸药等两大产品。
但今年上半年,雅化集团锂盐产品实现营业收入8.36亿元,同比增长257.22%,占当期营收的比例提升至四成左右,已成为公司第一大收入来源。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年初雅化集团完成15亿元规模的定向增发。鉴于锂行业景气度回升,对锂盐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为持续满足下游客户需求,今年4月份,公司将原募投项目电池级氢氧化锂产能从2万吨增加至5万吨,以快速补充公司电池级氢氧化锂的产能瓶颈,提高公司锂业务整体盈利水平。(长江商报记者徐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