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欧阳宏宇

“相控阵有没有理论依据”“三千核弹能否炸毁月球”“重启互联网根服务器是否有可行性”……在近期热映的电影《流浪地球2》中,诸多硬核物理学、计算机科学概念和知识点接连抛出,相关科普话题在引发热烈讨论的同时,也带来广大网友对相关桥段科学合理性的“挑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网友们的“挑刺”是否合理?以《流浪地球》系列等科幻电影科普知识是否有前景?我们又需要什么样的科普?1月30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了《流浪地球2》的科学顾问之一崔原豪博士,他表示,科幻电影本身能给科普带来的价值是在某一些领域上让大众产生兴趣,科幻电影也只是科普工作的很小一部分,而科学顾问通常的职责是向剧组提供建议,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需兼顾科学跟幻想之间的平衡。对于网友们的挑刺,在崔原豪看来,“我们其实在开拍前都一一讨论过,但科幻电影不是科学纪录片,它既要有‘科学合理’,也要有‘视觉效果’。”

科学顾问的工作:

帮编剧改剧本教刘德华电脑打字

从好莱坞的科幻电影《2012》《星际穿越》《火星救援》,到《流浪地球》系列,科学知识借助娱乐文化产业正不断向公众普及。电影科普的背后,离不开科学顾问的付出。

“影视作品从构思到拍摄再到后期,大部分跟科学相关的工作都需要科学顾问参与。”崔原豪告诉记者,科学顾问的工作主要是对剧本剧情从科学角度进行合理化,丰富科幻影视作品的世界观,尽量增加科学和幻想的结合程度,从科学角度给与影视作品内容以建议。

《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团队

比如在《流浪地球2》中,就是要在一个大假定情况下塑造末世场景。“在末世场景中,世界应该怎么发展?科技发达程度是什么样?人工智能的发达程度可能会如何?转换为计划经济,大力发展的航天业处于什么状态?都是世界观的塑造。”崔原豪说。

和导演、编剧一样,当电影开始筹备的时候,科学顾问就已经进入剧组开始工作了。崔原豪说,科学顾问职责之一是完成情节和世界观的合理化,主要是将剧本中天马行空的想象落地,尤其是对现有科学推导不出来具体的事实进行调整。这些被调整的内容,要么是无法实现的纯幻想,要么是已经在实验室中完成但因为伦理道德等问题无法应用的科研成果。“以《流浪地球2》为例,从进组到拍摄完成,大概有三分之一的剧本内容是调整过的。”

在电影拍摄的阶段,科学顾问的工作就从文本创作转移到指导拍摄。影片中,刘德华饰演的数字世界架构师图恒宇有电脑打字编程的桥段,但现实世界中,科学家在做人工智能编程时候的手势是怎么样的?然后打字速度如何?电脑上屏幕呈现的内容是什么?这些都是科学顾问需要掌控的细节。

《流浪地球2》中刘德华饰演的数字世界架构师图恒宇

据崔原豪介绍,由于演员可能缺乏长期电脑工作的经验,科学顾问就需要告诉他,自然状态下科学家做编程时工作状态是怎样的,手应该放在什么地方,每个指头敲击的时候应该是什么样的。由于做编程并不是一个很快的过程,常常是打几行代码就停下来思考,用鼠标查查资料,再继续打字,所以当时给他拍了一小段自己编程打字的录像,展示编程打字时手势的运动过程,让演员在表演时能显示出这是一个习惯,而不是有表演的痕迹。“不过,后来可能因为电影时长的问题,呈现出来的则是一个比较完整快速的代码输入过程。”

科学顾问面对“挑刺”:

已预知到观众的疑问

需在科学和幻想间做取舍

影片最让人震撼而感人的部分之一莫过于月球危机。各国五十岁以上的航天员最后去月球自曝核武的场面催人泪下,也不让不少网友对“相控阵核爆”的科学合理性产生疑问。

崔原豪告诉记者,观众对相控阵合理不合理、重启互联网根服务器等内容的疑问,其实科学顾问团队在此之前都考虑过,只不过影视呈现通常需要考虑科学和艺术的平衡。“剧组会从电影本身的剧情、艺术性、视觉效果等层面考虑,在此过程中进行科学跟幻想的取舍与平衡。”

“核爆月球的桥段从直觉上看不合理,但在一定假定下则是可行的。”崔原豪以核爆月球桥段为例谈到,比如,假设月球本身的物质是均匀的;相控阵布设是完美的且实际控制也是完美的;核弹本身的能量可以在月幔部分能量叠加,进而产生一个爆心,当爆心能够达到临界条件时,就可以引发月球自身的核聚变,让月球自己炸自己。“但这是在至少有五六条假设同时实现的条件下才能做到的,而现实世界中,短时间内不太可能实现。”

《流浪地球2》太空天梯

另外一个例子是,电影中方舟计划的核心太空电梯的隔热问题。崔原豪介绍到,目前,太空电梯回到地球时采用的隔热方式有很多种,就已被论证可行的方案中,就有在轿厢下铺设一层蜂窝状的隔热瓦,当太空电梯回到地球的时,将隔热瓦烧毁,达到降低轿厢本身热量的方案。在电影中剧组选择的呈现方案是,通过水与冰的相变完成降低温度的效果。”这本身是在致敬一些经典的科幻小说。

“观众观影的时候,大家其实希望看到的更多是概念呈现,也不一定会直观感受到我们在其中做的假定,这样或许会觉得有一些问题。”崔原豪表示,其实观众在网上讨论的点,科学团队都有认真思考,也考虑了很多方案。最终的呈现方式往往是艺术和科学之间的取舍。

科学顾问的由来:

得益于“科幻十条”

让观众不至于感到出戏

早在2020年8月,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印发的《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科幻电影打造成为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动能,把创作优秀电影作为中心环节,推动我国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并提出了对科幻电影创作生产、发行放映、特效技术、人才培养等加强扶持引导的十条政策措施,被称为“科幻十条”。

随后,中国科协科技传播与影视融合办公室、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与影视融合专业委员会等机构纷纷成立,进一步推进了科学对相关影视作品制作的介入。在这部分工作上,林育智、王姝、王元卓、张小北等科研工作者的全心投入,也让这个领域有了更大发展。

在崔原豪看来,科影融合概念的提出,帮助科学界和电影界建立起了比较好的沟通渠道。“因为影视部门其实跟科学圈子离得比较远,他们很难找到真正需要的专家,科影融合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让这两个群体建立起比较好的联系,让科学内容的呈现可以尽量真实,观众不至于感到出戏。”

不过,在科影融合办公室成立之前,两个圈子之间的沟通并不畅通。“最主要的问题是,电影人不知道应该找谁做科学顾问?”崔原豪表示,因为科学顾问的工作既需要专业知识,也需要有热情投入。比如在过往经历里,一些剧组曾经联系过一些航天专家。但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导致联系到的这些专家并不是最合适的人选。

科学顾问的“窍门”:

将复杂知识给外行听

科普的基础是大众感兴趣

谈及科普,绕不开的是美国宇宙学家卡尔·萨根,这位提出了“核冬天”、“宇宙年历”等概念的科学家,最擅长的就是将复杂的科学知识讲给外行听。

在崔原豪看来,通过科幻电影等热点做科普传播,跟卡尔·萨根通过创造符号化的概念做科普在本质上是相似的,都是因为当符号本身的传播能力要比技术和逻辑本身的传播能力强。“因为大众对一个东西的关注度需要基于兴趣或者利益,而科幻电影本身能给科普带来的帮助是,在某一些领域上让人们产生比较大的兴趣。”

在科普工作之外,崔原豪的本职工作是做无线通信方面的科研,目前他正在研究的是6G领域同通信感知一体化相关的项目。在他看来,做科普的基础,就是让大众感兴趣。对此,他也总结出了一套自己做科普的方法。

第一是多举例子、做类比,举跟人们日常相关的例子。比如,给出一个比较严谨的定义,再基于定义去讲一些例子,听众在听懂例子之余,就能对严谨的定义有一个大概的理解。

第二是列数字,比如太空电梯在《流浪地球2》中的长度是9万公里,但人们对9万公里这个概念很难理解不是很直接。在科普中就可以将其描述为地月间距的四分之一,或者说是它地球直径的7倍。崔原豪谈到,一般来说,自己会引入现实里的例子去做对比,让大家对概念本身和现实里已经熟悉的事物建立连接,得到一个非常强的连接感。

此外,就是引用历史故事,或者结合热点,比如,依托《流浪地球2》等科幻电影做科普。“如果我们直接跟别人介绍知识体系或者某一个概念的话,大家可能并没有那么在意;但如果人们本身对这一事件已有一定兴趣的话,就会愿意听别人介绍其中的科学知识、发展阶段和前景趋势。”崔原豪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