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欧阳宏宇
人类能否再造一个“太阳”?“猴”和“鱼”谁才是人类的祖先?从“梦天”出征到深海科考,“中国深度”的大国重器意味着什么?……在11月6日举行的科学WE大会上,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宏,“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叶聪,古鱼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敏等专家,在线上分享了未来能源、空海探索、生命科学等领域的最新突破和发现。
(资料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
大国重器解锁“中国深度”
问天探海创造历史
几天前,搭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自此,中国空间站建造进入收官阶段。“深海勇士”号也在三亚水域进行第500次下潜,完成了大深度原位科学实验站在海底的布设试验。这些重大工程和标志性成果有哪些价值?
“浩瀚太空是资源丰富的宝库,载人航天事业是通向这座宝库的桥梁。”杨宏围绕中国空间站“天宫”近十年密集攻坚系列关键技术的发展之路谈到,梦天实验舱入轨后顺利转位,与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合体,“天宫”由此完成‘T字构型’组建。“独创的三舱构型可以整合重构多舱段、多航天器的系统,大幅提升整体运行的可靠性,也为后续扩展打下基础。”他表示,中国空间站是开放型的太空实验室,将欢迎全球科学家在此开展生物学、基础物理等领域的科学实验,共同开发空间资源,为增进人类福祉作出贡献。
“奋斗者”号总设计师、万米海试总指挥叶聪
除了迈进深空,潜进深海同样意义非凡。“每年新发现的生物物种,80%以上来自海洋。”叶聪表示,中国载人深潜从“蛟龙”号开始,自主攻坚构建起全海深潜水器谱系的历程,以及重要的科学发现。“经过这20年的发展,中国的载人深潜已经从600米的深度挺进入地球海洋的最深处11000米。”
“去年,‘奋斗者’号在海底采集到一批珍贵的深渊水体、沉积物、岩石和生物样品,参航科学家团队基于此发起《马里亚纳共识》倡议,并启动‘马里亚纳海沟生态环境科研计划’,邀请全球研究学者围绕马里亚纳万米深渊科考,协力攻坚深海地球科学系统的形成与演化、生命起源与环境适应、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等重大科学问题。”叶聪介绍道,“目前,我们为科学家提供了1000多条海洋环境、生物的数据量,这应该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深渊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脊椎动物演化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朱敏
前沿突破应对资源挑战
探索人类起源之谜
不久前,#我国科学家证实人类是从鱼进化来的#话题登上热搜第一。中科院院士朱敏通过揭示有颌脊椎动物起源与早期演化的重要信息,在人类起源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现场,朱敏详细阐释了“从鱼到人”探源研究的最新成果。他认为,通过亿万年前的化石实证、多学科交叉,模拟重建过去的生命世界,可以加深对有颌类重要器官和身体构型演化的认识,也有可能揭示环境因素之外,生物间相互作用对各主要类群兴起与灭绝的影响。这是人类认识当今地球生物和环境协同演变规律的重要途径。“古今结合,将现代生物多样性危机放进地质历史的框架中分析,是人类认识当今地球生物和环境协同演变规律的重要途径。”
人类除了对自身起源的好奇外,也一直在探索生存问题。在化石能源可能枯竭的背景下,人类能否在地球上建造一个“太阳”?
中国工程院院士、等离子体物理学家李建刚
中国工程院院士、等离子体物理学家李建刚分享了中国“可控核聚变”能源研究的前沿突破。他表示,我国自主研发的东方超环(EAST)是国际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有“人造太阳”之称。去年,EAST两次刷新世界纪录,实现了可重复的1.2亿摄氏度101秒、7000万摄氏度1056秒的离子体运行。“下一步,我们计划实现亿度上千秒,甚至不限时地运行,为未来发电奠定扎实基础。我们也在推进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的建设,携手国际共同实现‘终极能源’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