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蔡世奇

2月24日, BOSS直聘发布《冰雪产业人才发展观察》(下文简称“观察”)。该研究发现,北京冬奥会在就业促进领域留下了重要遗产,有效提升了中国冰雪产业相关产业人才技能水平,突破地域限制扩大就业吸纳范围,创造多元化、可持续就业机会。

“冰雪+”复合发展模式

创造多元化就业机会

自2015年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以来,中国冰雪产业发展和参与人数实现快速增长。文化和旅游部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从2016~2017冰雪季的1.7亿人次,增加到2020~2021冰雪季的2.54亿人次,预计2021~2022冰雪季,中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将达到3.05亿人次,冰雪休闲旅游收入有望达到3233亿元。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0月,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到3.46亿人,“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已经达成。

数据分析显示,2017年以来,冰雪产业的人才需求持续增长,2021年达到增长高峰,人才需求规模同比增长57%,平均招聘薪资为8200元,同比增长7.5%。2022年1月至2月,特别是冬奥会举办期间,冰雪装备、服饰和周边产品热度激增,带动以冬奥商品特许零售商和制造商为代表的批发零售业和制造业企业招聘需求快速增长,岗位规模占产业整体比例达到40%。

在冰雪产业的上中下游,有至少15个细分领域在快速发展,除了最直接的冰雪运动项目和赛事之外,还有“冰雪+制造”“冰雪+建筑”“冰雪+旅游”“冰雪+服务”“冰雪+内容”等多种复合模式和消费需求。“冰雪+”复合发展模式有效提升了中国冰雪专业人才储备和技能水平,并为其他领域的劳动者创造了大量多元化就业机会。

举例来讲,冰雪运动的普及让部分专业度极高的小众职业进入公众视野。造雪师和制冰师是冰场和雪场基础设施的打造者和维护者,他们的工作直接影响场地运动体验感和安全性。随着全国冰场和雪场数量的不断增加,相关人才需求不断攀升,但人才供给严重不足,缺口很大。

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全球走红让公众看到了IP设计师和IP运营师在优质文化产品、文化品牌打造方面的巨大价值。一个成功IP能够带动文学艺术、游戏、影视、旅游、周边商品制造与零售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创造消费需求和就业岗位。数据显示,近三年来,IP设计师岗位的人才需求不断增长,年复合增长率在10%左右。

除此之外,冰雪主题相关的影视作品、综艺、舞台剧、短视频等内容产品数量也在快速增长。冬奥会期间,花样滑冰世界冠军庞清、佟健监制并主演的冰上剧《We are one》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首次实现了在室内剧场的极速制冰,实现了舞台装置设计的突破。冰雪主题内容产品丰富度和艺术创意的不断提升,带动了编导、节目策划、摄影师、美术指导、剪辑师等岗位的人才需求。短道速滑前世界冠军王濛透露,由于冰雪运动的特殊性,部分内容产品的幕后岗位开始由退役运动员担任,例如摄影师、导播等,这也成为运动员退役后平稳转型,实现可持续就业的有益探索。

冰雪运动普及度提高

从业者年轻化、流动快

2015年以来,冰雪运动在全国的普及程度逐步提高,冰雪运动产品和服务供给的扩大,打破了冰雪运动的时空局限,让冰雪运动的参与人群从小众走向全民,参与空间从地区走向全国,参与时间从冬季变为全年。

北京冬奥会的7个大项目中,除了引入晚、难度高的冬季两项、雪橇和雪车项目外,滑雪、滑冰、冰球、冰壶项目的公众知晓度和社会参与度都有所提高,市场化经营的体验场馆、培训机构、运动表演和系列赛事开始出现,并逐步增多。数据显示,2021年,冰雪运动教练岗位在冰雪产业各类人才需求中占比最高,比例为14.6%,需求规模同比增长46%,其中1/3是滑雪教练,而花样滑冰和速滑项目教练的招聘需求同比分别增长了82%和55%。

冰雪运动的普及进一步撬动了体育产业的人才需求。中国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规模超过500万,但在运动技术、运动防护与保障、器材管理、赛事组织、技术官员、场馆运营等多个方向,目前均处于专业人才紧缺状态。

突破地域局限

南方城市进入冰雪人才需求榜

在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的战略指导下,北京冬奥会周期以来,冰雪产业相关的就业岗位开始突破东北三省的地域局限,扩展到更多城市,“冰雪+”模式带来的就业吸纳范围和人才培养范围显著扩大。据BOSS直聘研究院不完全统计,2021年,至少有86座城市开始具备一定的“冰雪+”人才需求基础,分布在东北、西北、华北、长三角、中部地区和珠三角等多个地区。

根据冰雪产业人才需求在本地所占的比重,以及冰雪产业人才规模在过去三年的增长情况,观察列出了两张城市清单。可以看到,无论是“冰雪产业人才需求特色城市”还是“冰雪人才需求高速增长城市”,在传统的冰雪运动城市之外,冰雪产业正在全国“遍地开花”。《“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提出,将重点发展东北、华北地区的冰雪机械装备制造业,发掘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等体育产业集群在冰雪器材装备研发生产方面的潜力。

这可以从公众的感知得到印证:更多的室内冰场、雪场出现在了深圳、广州、佛山、厦门等南方城市。国家体育总局数据显示,全国滑冰场馆数量从2015年的157家扩容至2019年的876家,滑雪场总数则从2015年的568座增加到2019年的770座。

以成都为例,冬奥会期间,由于谷爱凌、苏翊鸣等明星运动员都曾在成都训练备战,成都的尖峰旱雪四季滑雪场成了热门打卡地。形状酷似金针菇的旱雪毯,是一种在触感、声音和滑行感受上对真雪有90%模仿度的模拟滑雪材料,不仅方便南方城市群众体验冰雪运动,还达到了国家队训练基地的要求。2020年,尖峰旱雪场还搭建了旱雪大跳台和“魔毯”等黑科技,不断完善和提高运动服务能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