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之都”江苏淮安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近年来,淮安市委市政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工作方针,严格落实文物保护“五纳入”制度,实施了黄岗遗址、清口水利枢纽遗址、板闸遗址等一批遗存遗址发掘保护工程,为打造具有淮安特色的城市之美注入了文化内涵。
注重法治保护,增强群众文化认同感
淮安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全面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化、法治化建设。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淮安市文物保护条例》《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办法》《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政策法规,同时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落实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为禁建区、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等相关要求。组建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承担全市地下(水下)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开展地域文明、运河文化的挖掘与研究,特别是黄岗遗址的发掘研究复活了“青莲岗文化”,淮安人民引以为傲的“淮安是淮河流域重要的文明发源地之一”“淮安有六千到七千年的文明史”得到了有力的实证。
注重创新传承,满足群众文化获得感
围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淮安切实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着力为广大群众提供更丰富的精神文化服务。制定《板闸遗址保护展示方案》等60余项专项方案,成功推荐清口水利枢纽遗址、板闸遗址等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淮安运河博物馆、大运河水工科技馆等博物馆体系建设,列入国家、省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规划。创新搭建非遗传承载体平台,成功举办四届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大运河文化带8省市近3000余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从业者齐聚淮安展示交流,影响力远达日本等周边国家和地区。
注重开发利用,提升群众文化幸福感
紧紧围绕“文化遗产保护、运河功能延续与现代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目标,淮安坚持将“水城相依”的历史文化转化为城市标识。深入挖掘大运河淮安段的特色文化内涵,扎实推动中国水工科技馆、中国漕运城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开展淮安运河史、漕运史等课题研究,编辑出版《运河故事》等系列丛书,举办“运河情缘·工致当代”工笔画作品展,创作展演《大运河畔淮水谣》等一批运河主题文艺作品。优化设计淮安红色文化、西游文化、运河文化等文化旅游线路产品,其中《寻迹淮安名人文化、传承恩来精神淮安两日游》等线路受到广大群众青睐。结合“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点时间节点,举办“行走千年古堤、感受遗产魅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进一步扩大了淮安文化遗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