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汽车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系列点评七十五:产销环比改善,新能源转型加速

事件概述

公司发布5月产销快报:长城汽车(601633)批发销量10.1万辆,同比+26.2%,环比+8.5%。1-5月累计批发41.4万辆,同比-0.8%;

哈弗品牌5月批发销量5.6万辆,同比+33.2%,环比+6.4%。1-5月累计批发23.4万辆,同比-1.7%;

WEY品牌5月批发销量0.6万辆,同比+129.0%,环比+142.9%。1-5月累计批发1.2万辆,同比-39.5%;

皮卡5月批发销量1.9万辆,同比+9.4%,环比-0.2%。1-5月累计批发8.6万辆,同比+17.6%;

欧拉品牌5月批发销量1.1万辆,同比-1.4%,环比+19.3%。1-5月累计批发3.7万辆,同比-21.7%;

坦克品牌5月批发销量1.0万辆,同比+30.1%,环比-4.5%。1-5月累计批发4.6万辆,同比+14.4%。

分析判断:

新能源加速换新,产销环比改善新能源转型加速,产销持续向上。公司5月产量达10.1万辆,同比+20.0%,环比+8.4%;10.1万辆,同比+26.2%,环比+8.5%。在哈弗枭龙MAX、魏牌蓝山上市后,新能源产品整体销量达到23,755辆,占比达到23.5%,创造历史新高。我们看好长城后续加速推进新能源布局,保持终端销售的稳步推进。

新能源加速出海,海外建厂持续推进。

公司新品全面向上,在5月中推出了哈弗枭龙、枭龙MAX、魏牌新摩卡DHT-PHEV等车型,魏牌蓝山完成了首个完整交付月。

1)哈弗品牌:哈弗5月批发销量5.6万辆,同比+33.2%,环比+6.4%,其中哈弗枭龙MAX和枭龙正式上市,并在5月销售3,088辆。哈弗枭龙MAX搭载公司全新平价四驱Hi4技术,有望凭借差异化优势持续获取市场份额。

2)WEY:WEY牌5月批发销量0.6万辆,同比+129.0%,环比+142.9%;其中,魏牌蓝山首个完整销售月销量达到5,136辆。新品方面,魏牌新摩卡DHT-PHEV正式上市,定位大五座旗舰SUV,预订7天内订单已突破万辆;看好蓝山凭借优秀的产品力实现品牌向上,挑战合资市场。

3)欧拉品牌:欧拉5月批发销量1.1万辆,同比-1.4%,环比+19.3%。欧拉品牌加速升级,通过营销行为聚焦女性市场。

4)皮卡:长城皮卡5月批发销量1.9万辆,同比+9.4%,环比-0.2%。其中长城炮批发1.4万辆,同比+6.2%;蝉联皮卡销量冠军。2023年1-5月长城皮卡中国终端市占率超过50%,保持国内皮卡龙头地位。新车型方面,长城2023款商用炮5月正式上市。有望推动销量继续上行。

5)坦克:坦克品牌5月批发销量1.0万辆,同比+30.1%,环比-4.5%。

新能源加速出海,海外建厂持续推进。

海外销量稳健,新能源出口提速。2023年5月,公司海外批发销量2.5万辆,同比+104.0%,环比+15.2%。其中,新能源车型销量2.4万辆,同比+513.8%,环比+59.8%,创历史新高。

2023年1-5月累计出口9.9万辆,同比+100.4%,其中新能源出口6.6万辆,同比+30.5%。海外工厂方面,长城汽车巴西工厂建设持续推进,预计2024年5月1日正式投入运营;此工厂为巴西首个新能源工厂。整车出口方面,哈弗H6HEV和哈弗JolionHEV在智利正式上市。

投资建议

公司新产品国内外推广进展顺利,智能电动化新周期开启,新能源智能化车型占比快速提升,豪华化领跑地位愈发清晰,非车业务收入有望加速释放。维持盈利预测,预计2023-2025年营业收入为1,994.6/2,437.8/2,807.5亿元,归母净利润为72.1/116.3/149.3亿元,对应EPS为0.81/1.31/1.68元,对应2023年6月5日收盘价23.40元/股PE为29/18/14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缺芯影响超预期;车市下行风险;WEY、沙龙、哈弗等品牌所在市场竞争加剧,销量不及预期;出海进度不及预期。

山西汾酒

谋势而动,迈步向前

事件:1)近期汾酒股东大会进行投资者交流,管理层就高质量发展思路、增长驱动、青花30调整、渠道管控等问题进行解答。2)据公司公告,副董事长、总经理谭忠豹(到龄退休),董事杨建峰、常建伟(工作调整)申请辞去各项职务,不再于公司任职。

汾酒三大产品全面发力,青花系列动能不减。伴随汾酒产品策略由“抓两头、带中间”转为“抓两头、强腰部”,2023年公司全面发力三大产品系列:1)玻汾为发展基准线,规划要做好市场基础工作,推动清香消费群体扩容。2)腰部产品加大投入,通过导入数字化管理体系、提升渠道利润、明确宴席功能,加强省外中高端价格带的市场占领。3)青花系列以青20为扩张原点,通过保证渠道较高毛利、加强品牌投入、优化管理赋能,实现持续强增长驱动;以青30引领品牌升级,推行费用标准化管理,并实现2个转换(费用模式转换为以品牌、文化打造为主;覆盖模式从大面投入转为精耕单点)、3个聚焦(聚焦15个头部城市;聚焦书画、美食等高端圈层;聚焦文化赋能,将体验店升级为类博物馆体验中心,从而打造特色营销活动)。预计公司后续通过青花价格及费用体系的进一步调整,将更好加强渠道控盘分利及价格调控。

数字化赋能渠道管理,补强费投及价控短板。为做好费用投放及货物流向管控,公司将加快各区域数字化系统的细化落地,打通前后端,实现数字化溯源。1是构建数字化扫码系统,将陈列、奖励、客情等费用投放与扫码挂钩。2是以渠道管理为中心配置资源,基于数据分析,分类考核、分类匹配资源。3是区域前端强化执行,总部后台根据前端数据反馈制定分级政策。4是建立过程与结果双重考核体系,对各环节沟通进行数据化管理,从而提升信息化应用及管理效能。

坚定践行复兴纲领,“一体两翼”布局持续深化。袁董事长在会上明确未来工作重心,提出聚焦营销、品质、文化赋能、深化改革、管理优化“五个聚焦”,全方位推动汾酒高质量发展。为推动汾酒、竹叶青、杏花村三大品牌“一体两翼”协同发展,规划推行资源共享、渠道共建、市场共管,夯实渠道基础,加强文化宣传。其中,2023年竹叶青将主要优化市场定位和产品结构;杏花村在玻瓶加大覆盖基础上,中高产品要明确重点并加大投入。

投资建议:公司年度股东大会交流直面市场关注的核心问题,新任销售公司总经理问题解答思路清晰,复兴版培育加强及渠道管理改善的后续成效值得期待。伴随管理层人事调整落地,预计公司将稳步践行复兴纲领,充分发挥自身品牌及品类优势,持续释放全国化增长动能。预计公司2023-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326.20/405.99/488.91亿元,归母净利润105.27/137.67/172.51亿元,对应PE为24.57/18.79/14.99倍,考虑估值性价比凸显,业绩兑现稳健,维持“增持”评级。

万华化学

上调6月纯MDI挂牌价,新材料未来成长可期

事件描述

2023.5.30晚,公司公布6月份MDI挂牌价,中国地区聚合MDI挂牌价18800元/吨(同5月份相比没有变动);纯MDI挂牌价23300元/吨(比5月份价格上调500元/吨)。

MDI价格底部逐步修复,未来价格中枢有望上移

节后在经历完补库周期后,MDI下游整体处于弱复苏阶段,MDI价格从3月份逐步回落,进入5月份,价格逐步趋稳并有所修复。根据百川数据,4月28日,聚合MDI/纯MDI价格分别15212/18600元/吨,截至2023.6.5,聚合MDI/纯MDI价格分别15675/19400元/吨。需求端看,4月份冰箱/冰柜产量分别为840.9/205.0万台,同比分别+28.89/+23.72%,环比分别-10.19/-18.57%,冰箱产量仍处在底部区间震荡,随着夏季冰箱使用高峰到来,我们预计未来冰箱需求将有所好转。纯MDI下游需求整体缓慢跟进,未来金九行情叠加部分厂商装置检修,我们认为纯MDI以及聚合MDI价格目前处于底部区间,未来价格中枢仍有望进一步上移。

聚合MDI出口量保持高位,MDI供给格局长期稳定

4月份聚合MDI出口量9.93万吨,同比提升19.3%,环比下降2.5%,今年1-4月份,聚合MDI共计出口40.88万吨,保持较高水平出口量,其中出口到俄罗斯以及土耳其的聚合MDI今年整体增速较快,我们预计未来欧洲需求将维持偏弱,但俄罗斯以及中东地区出口增量将保证聚合MDI水平位于高位。此外,公司收购烟台巨力,福建基地40万吨MDI项目于2022年底投产,宁波基地规划新的30+30万吨MDI项目,未来TDI、MDI行业竞争格局将持续向好,公司在聚氨酯领域的话语权进一步加强。

新材料项目加速推进,未来增速成长可期

公司新材料板块产业链以及项目规划愈加完善,公司4万吨/年尼龙12项目于2022年四季度正式投产,同时布局下游尼龙12弹性体,打通尼龙12产业链。5万吨磷酸铁锂项目预计今年投产,1万吨六氟磷酸锂项目环评公示,同时与西藏矿业(000762)合作成立联合实验室进行盐湖高附加值产品研发、生产,未来有望建立盐湖提锂、材料制造、资源回收的全产业链闭环。4.8万吨柠檬醛及衍生物预计2024年投产,届时柠檬醛、维生素、香精香料产业链将相继打通,20万吨POE项目预计2024年上半年投产,届时将成为第一家工业化POE的国产厂商,同时满足下游光伏级需求。公司多个项目陆续投放,加速推进,未来盈利能力长期可期。

投资建议

万华化学(600309)是全球聚氨酯行业龙头,新能源、香精香料、POE、半导体等新材料项目加速推进,未来有望持续较高的资本投入,业绩中枢有望逐步上移。预计公司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00.38、259.16、319.54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3.4%、29.3%、23.3%。当前股价对应PE分别为13、10、8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1)项目建设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

(2)项目审批进度不及预期的风险;

(3)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

(4)产品价格大幅下跌的风险。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