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超成就了曾国藩中兴名臣之首的“功绩”,却无奈成为“弃儿”。鲍超晚年悲剧命运,是权力博弈使然,他是牺牲品。

一、鲍超成就了曾国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858年11月,淮北传来战败,湘军第一悍将李续宾阵亡,6000精兵战死。曾国藩非常伤心,因为他的弟弟曾国华也死于三河之战,但却迎来一个机会。

湘军创办之初,有两支重要的武装力量,他们是对付太平天国的主力。其一、塔齐布麾下的“常胜营”,这是曾国藩的直属部队,也是绝对嫡系。其二、罗泽南麾下的“老湘营”,是半独立状态。

罗泽南带股份投奔曾国藩,他们更像盟友关系。后来,罗泽南转投胡林翼,参与武昌之战,并屡次拒绝曾国藩的求援,没有发兵江西,就足以说明问题。

1856年初,罗泽南在武昌阵亡,李续宾接管他的部队,隶属胡林翼。

胡林翼,清朝中兴名臣,也是振兴湘军的关键人物。1855年,胡林翼署理湖北巡抚,夺取武昌后得以实际任职,此时的曾国藩啥都没有,跟胡林翼不是一个档次。

李续宾、鲍超、多隆阿等猛人,都是胡林翼麾下悍将。其中,李续宾的影响力最强,阵亡之前已经是浙江布政使加巡抚衔,如果拿下庐州,他就是安徽巡抚。

李续宾阵亡三河镇,曾国藩迎来一个机会,就是将弟弟曾国荃推上第一线。1860年,李秀成第二次摧毁“江南大营”,曾国藩署理两江总督,节制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四省军务,曾国荃也迎来高光时刻。

从作战经验,以及战功角度看,曾国荃远不如鲍超、多隆阿,但曾国藩却让他当“主角”,成为安庆之战、天京之战的摘桃人。

胡林翼革新湘军之后,“围点打援”成为湘军的主要战术,曾国藩则将其发扬光大。

“围点打援”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围”,也就是包围城池,压力最小,但收获最大,因为他们会是第一个杀入城内,夺取首功。其二,“打”,就是与太平军增援部队激战,为“围城”湘军作掩护,压力最大,伤亡也惨重,但功劳很小。

曾国荃的角色是“围”,鲍超、多隆阿则是“打援”,为曾氏兄弟做嫁衣。就拿安庆之战来说,鲍超、多隆阿、李续宜与陈玉成的主力死磕,死伤惨重,不让陈玉成靠近曾国荃一步。

安庆之战全过程,陈玉成连曾国荃都见不到,被挡在“围城”部队之外。城池陷落之后,曾国荃杀入城内,屠戮16000余人,夺取了首功。多隆阿出力多,赏赐却不如曾国荃,一怒之下扬长而去,不再配合曾氏兄弟作战。

再比如,曾国藩在祁门遭遇李秀成、李世贤兄弟围困,太平军前锋距离祁门大营不到10里。此时,曾国荃依然在安庆城下,躲在堡垒里面吃饭,鲍超则率兵击退李秀成,救了曾国藩。

祁门之围,没有鲍超奋力拼杀,也许曾国藩就成为俘虏,历史将改写。

1862年,雨花台之战,曾国荃继续扮演“围城”角色。此时,鲍超率兵征战皖南各地,阻挡太平军增援,曾国荃才得以从容修筑营垒,迎战李秀成。

鲍超在皖南分不开身,多隆阿又远征西北,不配合曾氏兄弟。结果,曾国荃被太平军击中左额,差点阵亡,这就是没有“打援”的结果。

天京之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除了李秀成率军增援以来,再也没有其他太平军前来“勤王”,即便是近在咫尺的皖南。其中原因,自然是鲍超在皖南活动,牵制了杨辅清、黄文金、赖文鸿、刘官芳等悍将,给曾国荃支持。

二、曾国藩为了自保,抛弃鲍超

曾国藩能最终扑灭太平天国,原因众多,鲍超则是关键人物之一。因为,没有鲍超的“打援”,曾氏兄弟很难搞定太平军,尤其是安庆之战,也许曾国藩在祁门之围就被活捉。

鲍超成就了曾国藩,但他注定要被抛弃,这是清朝内部权力博弈使然。曾国藩为了自保,必须要“抛弃”鲍超,即便鲍超本人并没什么大过错。

太平天国运动时,由于八旗、绿营腐朽不堪,清朝无法搞定局面,只能鼓励各地兴办团练,其中以曾国藩的湘军影响最大。

湘军,并非朝廷的直属武装力量,而是私人武装,典型的“军阀”。对清朝而言,湘军能够消灭太平军,也能够威胁到自己的统治,挑战王朝的权威。

1860年,李秀成第二次摧毁“江南大营”,八旗、绿营一败涂地。对此,曾国藩哈哈大笑,认为幸运之神眷顾自己,清朝只能授予自己实权。

何桂清,两江总督,虽说抵御太平军不力,却也尽职尽责。结果呢?曾国藩为了消除他的影响力,一再要求清朝“秉公办事”,处死何桂清,这让清朝十分不满。

何桂清之死,让清朝十分忌惮曾国藩,便想方设法制衡他。其中,李鸿章的淮军是重点栽培对象,天京之战时,曾国荃受困城下,清朝打算让李鸿章协助,曾国荃当即表态:“只要敢来,大不了掀桌子”。

清朝的猜忌,曾国藩心知肚明,也想好脱身之策。1864年7月,曾国荃“吉字营”攻克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城内如同人间地狱。

由于抢劫上瘾,曾国荃居然“忘记”了幼天王,曾国藩没有核查,便“谎报”幼天王被火烧死。结果,幼天王在皖南出现,左宗棠参劾曾国藩,曾氏兄弟无地自容。

为了避免“兔死狗烹”,曾国藩决定裁撤湘军,把“吉字营”全部遣散,曾国荃也以“养病”为由,婉拒就任湖北巡抚。但是,曾国藩却留下鲍超的“霆军”,作为政治筹码。

鲍超的“霆军”,这是一支非常特殊的武装力量。1855年,胡林翼派鲍超前往湖南招募士兵,从地痞、流氓、无产者、市井、会党中招募士兵,以行伍出身的人充当将官,组建“霆军”。

“霆军”成分特殊,故而战斗力十分强悍,比曾国藩“农夫加读书人”的模式更加适合作战需要。野外作战,湘军战斗序列中,没人比得过“霆军”,这一点陈玉成、李秀成深有感触。

“霆军”战斗力强悍,却存在一个致命弱点,就是纪律很差,连一向以纪律糟糕著称的“吉字营”都自愧不如。陕西巡抚刘蓉曾说:“贼来,望官军;贼走,则惧官军,霆军所过之处,鸡犬不宁。”

糟糕的纪律,使得清朝对“霆军”十分头疼。太平军、捻军活跃时,清朝需要依靠“霆军”作战,消灭对手。但是,一旦“军饷”不及时发放,“霆军”则翻脸不认人,一言不合就是“哗变”。

1865年,因军饷不到位,还要征战陕甘,黄矮子很恼火,当即率8000“霆军”哗变,囚禁主帅宋国永,然后投奔太平军余部。后来,“霆军”也因为饷银的问题,在关中闹事,诛杀陕甘提督高连升。

“霆军”敢这么做,并不奇怪,因为他们成分很复杂,都是无赖之徒居多,而且许多士兵都来自哥老会、天地会,这可是清朝的“宿敌”。

“霆军”的这些缺点,让曾国藩十分担忧,稍有不慎,自己的官宦生涯就栽在他们手里。如此,曾国藩便想办法甩掉这个“包袱”,以保全自己,以及曾氏家族的利益。

1867年,湖北尹隆河之战,鲍超在危难之际拯救了刘铭传,清军转败为胜。但是,刘铭传却非要说鲍超“延误”战机,要坑了淮军,并向李鸿章告状。

刘铭传被包围,不是鲍超“延期”,而是刘铭传抢夺功劳,提前出战,结果差点成为俘虏。但是,清朝支持淮军,奉行“崇淮抑湘”政策,借此机会削弱湘军。

鲍超很“无辜”,没有得到赏赐也就罢了,“霆军”还全部被遣散,本人辞职回家养老,郁郁而终。在此过程中,曾国藩并未站出来,还批评“霆军”纪律差,目的不言而喻。

从武力值角度看,湘军阵营,鲍超最能打,野外作战能力最强。但是,“霆军”纪律糟糕,清朝“崇淮抑湘”,鲍超成为“弃儿”,郁郁而终。

参考书目:《湘军志》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