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关于他的影视作品数不胜数。其中出境次数最多的,就是康熙到乾隆年间的一些故事了。因为在这个期间也是清朝统治最为鼎盛的时期,所以才能衍生出诸多故事。但真正的历史却并不是这样的,就比如乾隆八年的大旱灾,号称“我国历史最热夏天”,热到何种程度?连大清的国库都被耗尽了。

乾隆八年,大旱来临

熟悉清朝历史的读者朋友应该都知道康乾盛世,作为清朝统治最为鼎盛的时期,在国内基本上没有发生很大的灾难。但是凡事都有例外,在乾隆登基8年后就发生了一次,载入史书的大旱灾。也正是这次大旱导致乾隆年间的国库存粮消耗殆尽。这次旱灾也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根基,间接导致了乾隆后期的内乱。

乾隆八年的这次大旱灾也号称是“我国历史上最热的夏天”,据有关学者推断,乾隆八年的旱灾,温度应该达到了44度。这个温度在当时物质匮乏的清朝,无疑是要了很多人的命。王公大臣家中尚有冰块、硝石或者地窖、凉殿来度过这样的酷暑,但是老百姓却只能指望家中的水井和江水了。

这场大旱足足持续了几个月时间,长时间的日照也让水井的水位下降,甚至河流都露出了干涸的河床。住在茅草屋中的贫穷百姓被热死的比比皆是,这也让各地的官员纷纷上表朝廷请求朝廷赈灾。然而此时的乾隆也被热的头昏眼花,太监一批批的将冰块往养心殿中送去,也依然解决不了问题。

作为农耕社会的清朝,对于天灾是难以阻挡的。如此炎热的天气,已经让地里的粮食死了很多了,再加上水源的干涸,很多农作物都难以生存。所以底层人民的生存已经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要知道如果农民没有了粮食,那就意味着将农民逼上了绝路,那大清的统治也将成为历史了。

大清赈灾,国库耗尽

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乾隆,也只能顶着酷暑在养心殿中开始批阅奏折。看着如同雪花般的赈灾奏折,乾隆才清醒的认识到了这次旱灾的严重性。随即乾隆马上将军机大臣召入宫中,准备一同商量解决办法。此时距离旱灾发生已经过去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了,很多地方的基层官员,已经无法维持基本的政府运作了。

在和几位大臣通宵达旦的商议后 乾隆基本上拟定了救灾的政策。据史料记载,在乾隆八年间,朝廷一共任命了赈灾官两百多位。这些官员押运着粮草从各地粮仓出发,奔赴灾情最严重的地方。然而粮草却只能解燃眉之急,并不能解决百姓以后的生活问题。所以乾隆又开始大兴土木,修建引水渠,将长江和黄河的水引流到附近的城市。

也正是这种舍小保大的救援方式,才让清政府缓过一口气。距离水源远的城市就依靠着朝廷的赈灾粮生存。距离水源近的地方,就以工带赈让百姓参与到开坑水渠的队伍中。这样清政府就能保证,长江和黄河地区的粮食不受这次旱灾的影响,至于其他地方就只能先解决燃眉之急了。

乾隆作为清朝执政最久的皇帝,确实有两把刷子。在乾隆的赈灾政策下,旱灾导致的社会动荡很快就被清除了。但是这种不惜代价的赈灾方式,也导致了乾隆八年间国库一共花费了一千一百八十多万两白银。要知道乾隆在位的六十年中,国库最充裕的时候也只有一千多万两白银啊,所以这次大灾难基本上掏空了乾隆的国库。

旱灾结束,百废待兴

乾隆八年的夏天,在乾隆这位勤勉的皇帝不分昼夜的工作下,终于稳定了局面。这场大旱灾从五月一直持续到了十月,这期间导致很多底层人民死亡,也导致了很多稻田干涸。但所幸大清税收的命脉也就是江南地区都未受到很大的影响,这也要归功于乾隆以工带赈的政策。也正是这些百姓不留余力的引水,才能让这些地区的庄稼不受影响。

经历了这场灾难后的清朝大地满目苍夷,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农耕社会在天灾面前的脆弱。仅仅是几个月的干旱,对偌大的清朝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也让乾隆意识到了防灾减灾的重要性,经历了这场灾难,乾隆开始在各地修建水龙和水渠,来保证基本的水源供应。随后乾隆开始大面积修建粮仓,来防止灾难的再次发生。

也不得不说正是乾隆这些英明的决断,才能让乾隆之后的执政一帆风顺。在此之后基本上没有任何灾难可以动摇清朝的统治,也为后世做了很好的铺垫。到现在我们都可以在各地,看到乾隆年间修建的水龙,这也是这位励精图治的君王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越是大的灾难越可以看出人的能力,经历了这次灾难的乾隆也在朝堂中发现了很多能臣。

虽说旱灾是过去了,但旱灾带来的影响还是十分严重的。因为旱灾导致国库耗尽,所以乾隆无法对外用兵,这也导致西北边陲之地的蒙古部落开始蠢蠢欲动。在旱灾过后的几年里,乾隆的重点都是在恢复生产方面。所以并未太过关注境外势力,这也导致了乾隆十二到十五年间发生了数次战争。

结语

乾隆八年的夏天引起了大规模的旱灾,但也正是这次的旱灾,让乾隆在灾难中看到了很多治世能臣。越是危机时刻,人的才华越容易显露出来。这场危机给乾隆带了大批的栋梁之才,也正是这些人的之才,才能让乾隆执政六十多年。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一个道理,那就是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