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众所周知蒋介石所领导的国军,有着派系之分。简单来说分为两种,一种是蒋介石自己的中央军,属于嫡系部队,另外一种是地方军阀依附民国政府的部队,属于“杂牌部队”,总体来看,嫡系部队的战斗力比杂牌部队的战斗力要强,但也有例外。

由于蒋介石给自己中央军装备好一些,再加上中央军原本就是蒋介石的亲信,其主要将领大多数都是黄埔毕业的学生。而杂牌军的将领鱼目混珠,各派各系的人都有,且有的与蒋介石本人也并非一条心,所以蒋介石的中央军在一定程度上是排斥地方军的,有一种中央军高人一等的感觉。

自从解放战争展开后,蒋军的嫡系部队与杂牌部队之间的配合向来被诟病,这也是蒋军失败的主要原因。但也有例外,在孟良崮战役中,蒋介石的王牌师74师被围困的时候,25师的黄百韬身为杂牌军师长,却十分卖力,不惜代价来援救张灵甫。虽然最终未能救出,但给予了我军很大的压力。

张灵甫的嫡系出身,又是蒋介石看好的年轻将领,黄百韬出生杂牌,早年是军阀的一名底层将官,还被张宗昌俘虏过,履历并不光彩,是一名妥妥的杂牌将军。但在后续的表现中,黄百韬立下了不少战功,渐渐被蒋介石器重,在解放战争前期,他担任了第25师师长。

张灵甫为人高傲,对黄百韬的出身他是看不起的,这在当时的环境下并不是什么很奇怪的事情。但在孟良崮战役中,黄百韬拼命救已经被我军包围的张灵甫,不惜代价地向我军进攻,这是为什么呢?主要还是有三个原因。

三个原因

首先在孟良崮战役前期,张灵甫是归属黄百韬指挥的,虽然张灵甫是黄埔出生,但在履历上显然黄百韬资历更老一些,军中向来是资历说话的地方。第一兵团司令汤恩伯把指挥张灵甫的任务交给了黄百韬,在上下级上黄百韬要比张灵甫要大,张灵甫被围困在孟良崮,黄百韬理应出力援助,这算是他分内的事情了。

其次,蒋介石对孟良崮战役极为重视,为了解决山东问题,蒋介石不惜调动了四十多万人马,与我军进行决战。战争前期蒋军占领了我军山东首府临沂,且威胁了大批根据地。面对前期比较好的局面,蒋介石对山东战局关注度很高。

在张灵甫被我军包围的时候,蒋介石亲临前线督战,顾祝同等人更是对汤恩伯等下了死命令,汤恩伯为了自己第一兵团的主力不被消灭,他亲自下令让黄百韬与李天霞等人尽自己最大努力救出张灵甫。面对蒋介石如此重视,黄百韬对蒋介石是有知遇之恩的,也非常清楚此战的重要性,在援救张灵甫方面黄百韬并没有保存实力,而是选择全力一搏。

再者,作为一名将领,援救自己的部队也是一种职责所在,黄百韬作为一名合格的军人,他在这方面做得确实不错。黄百韬本人也是信仰三民主义的,因此对蒋介石是十分忠心耿耿,也希望蒋军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

张灵甫虽然狂妄目中无人了些,但在解放战争中,他是蒋军师级干部中少有能给予我军杀伤的师长。黄百韬心里也明白74师如果失败对蒋军来说意味着什么,因此不惜代价的救援,是希望这场战争最终的胜利者属于他们,在战争中冰释前嫌,是一个合格将领的素质。

总体来说,作为一名将领,黄百韬可以说是优秀的。他治军严格,从杂牌军开始,到最终当上了兵团司令,这其中必然比其他人付出的还要多很多。虽然黄百韬与我军是对立面的,但在解放战争时期不可否认,他比许多蒋军高级将领要出色的多。

参考资料《孟良崮战役》《解放战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