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09年的一天,魏国的魏武卒远征到秦国河西地区,他们抬头一看太阳已到了午餐时间。

于是,军官们便命令士兵们搬下做饭用的鼎,支起架子生起火。然后士兵们便从辎重车上拿出粮食和一些蔬菜,然后加上一点盐放到鼎里“一锅乱炖”。

待到鼎里的食物沸腾变成一锅糊糊后,每一群魏武卒便围着一个鼎狼吞虎咽地开吃起来。

古代行军打仗没有车,也没有现代化的炊事设备,因此每一次出征都算得上是一趟“苦行”。而战国时代那时候不管是民间,还是军队都喜欢把所有食物放一起乱炖。毕竟古代军队可没有那条件去挑食,只要能吃饱就行。

但古代那种落后的补给线,根本无法支撑起一支几万,甚至十几万,几十万人的军队口粮。所以,古代百姓只要一遇到远征的军队时都会躲之不及,他们将这种情况称为“兵灾”。

当然了,我国古代也有很多军纪严明的军队。而伙食其实也是古代出色将领治军的一部分,军队中都会有专门负责后勤的粮官,而且不少口粮都是就地进行田猎和采集。

军队只要安营扎寨下来,粮官们就开始忙活起火做饭,一堆人摘菜,一堆人洗菜,一堆人做菜,然后再把粟、小米、野菜或者肉放入鼎内一锅炖。

做好以后再让士兵们分批次,分组轮流开饭。其实在宋朝以前,华夏军队基本上都是这样吃饭的。

而且当时普通人一天都是吃两顿饭,只有贵族才能吃三顿,皇帝一天可以吃四顿。如果战场条件不允许生火做饭,古代军队也会自备干粮。

当时的干粮都是把食物先煮熟,晒干后再随身携带。有些干粮在食用时,还需要用开水泡开,就像现在泡方便面一样。

到了汉朝时出现了豆腐,汉末三国时期在四川又出现了馒头。魏晋南北朝时期,烧烤也开始出现在军队中。

到了明朝,由于干粮品种和保质技术更好,因此干粮在军队中更是得到了大规模运用。明军当时就有一种“穿孔烧饼”,就是将圆饼以炭火烤炙,味道酥脆咸香,然后在饼的中间戳一个小孔,再以绳串起来。

宋军行军作战时每名士兵都会背上这样一串饼,这种干粮十分适合携带和食用,它也有着明朝“压缩饼干”的称号。

有时候军队远征,实在是没有粮食了怎么办?那就只能杀马吃肉了,但这是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这样做的。

像古代的蒙古骑兵,他们就是一支典型“以战养战”的军队,打到哪就抢到哪!抢到什么就吃什么,有时甚至会吃敌人的尸体。也许我们现在听起来感觉过于残忍,但这就是古代战争,既务实又野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