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盛世”是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个辉煌盛世,它的缔造者就是被誉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作为古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的一生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都达到了巅峰,成为可以与秦皇汉武比肩的一代帝王。不过,随着人们对清朝史料的不断发掘,这个“康乾盛世”似乎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在不少清朝人的笔记中,对于康熙年间的记载都不是太好,特别是康熙晚年这段时间,以当时的社会整体状况来说,根本无法称之为盛世。而乾隆时期虽然是清朝税银收入最高的时期,但是当时的清朝实际上已经是强弩之末。甚至马戛尔尼回到英国后,对于清朝有过这样一段回忆,他认为清朝实质上是非常虚弱的,“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要击败它并不困难。
总的来说,康熙皇帝在位期间还是颇做了一些事情的。年轻时期的康熙皇帝确实有着雄心壮志,而且在读书治学方面也颇下了一番苦功。他晚年时期曾回忆说,自己十七八岁读书甚是用功,“因读书过劳,至咯血也不肯罢休”。在这一点上,康熙皇帝并没有吹牛,清朝宫廷档案中也记载其“圣贤心学,六经要旨,无不融会贯通”。由此可见,康熙皇帝确实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
史书中对康熙皇帝的评价很高,而康熙皇帝对自己的评价也不低,他在晚年时回顾自己的一生,对自己做出了这样的评价,称自己少年勇武,然而“平生未尝妄杀一人”,“平定三藩,扫清漠北,皆出一心运筹。”除此之外,康熙皇帝还认为自己的一生十分节约,“户部帑金,非用师赈饥,未敢妄费”,“所有巡狩行宫,不施采缋,每处所费,不过一二万金,较之河工岁费三百余万,尚不及百分之一。”
虽然说康熙皇帝确实是一位难得一见的好皇帝,但是古代的皇帝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越到晚年时期越昏聩。用昏聩来形容康熙皇帝也许并不正确,但是康熙皇帝晚年时期的作为,确实不如年轻时期那样果断。年轻时期的康熙皇帝,十分注重休养生息,致力于发展经济,可是晚年倦勤,以至于出现了吏治败坏的现象。
不光如此,常年的征战使得清朝国库空虚,康熙晚年时期的“康乾盛世”也变得名不副实。直到雍正皇帝继位后,经过十数年的励精图治,才逐渐恢复了清朝的元气。不过,康熙皇帝对自己的评价有一点说得很不错,那就是康熙皇帝的一生确实非常节约。在清人笔记中,就曾经记载过这么一个故事。
话说康熙晚年时期,常常因为国库空虚而苦恼。有一天朝会时,康熙皇帝就问大臣们,平时的生活怎么样,每餐要吃多少菜,耗费多少银两。这个问题当然不好回答,大臣们哪怕平时顿顿山珍海味,可也不敢当着皇帝的面直说啊。于是大臣们只好回答说日常饮食比普通人要稍微好一些,不过也只能十来天吃一顿肉,每月生活耗费银钱也不过二两有余。
康熙皇帝一听这还了得,大臣们每个月生活费才二两银子,而自己御膳房一天的开销就要好几千两。为了节省开支,康熙帝想了一个办法,吩咐御膳房每天午餐给自己准备窝窝头,打算用这个方法降低宫里的开支。可是过了7天之后,康熙帝看到内务府呈上来的账单后却沉默了,因为非但没有省下钱,反而还多耗费了许多银两。
可能很多人就纳闷,皇帝都吃窝窝头了,为什么却省不下银子呢?原来,这个问题还是出在御膳房上。虽然说皇帝下旨说自己每顿吃窝窝头就好了,可是往常吃的那些菜还是一样都不能少。因为如果没有预备这些菜的话,万一皇帝想要吃,御膳房却做不出来,这个责任没人能够承担。再加上皇帝吃的窝窝头,那都是精挑细选的原材料,本身价值就非常高,这样算起来不但没省钱,反而要额外多花很多钱。
其实,这个道理康熙皇帝心里也明白,只不过他一时间并没有想到这一点罢了。在宋人笔记《东轩笔录》中,就记载着一个截然相反的故事。说宋仁宗有一天跟亲近大臣说,自己昨晚上饿得睡不着,非常想吃烧羊。大臣就纳闷说,陛下为什么不跟御厨说呢?宋仁宗就回答说,担心自己提了这个要求后,御厨会形成定制,每天都要杀一头羊,如此一来耗费甚巨。
康熙皇帝博览群书,应该也是读过这个故事的,所以当他看到内务府拿来的账单,所以才会沉默。因为自己一个突如其来的想法,不但没有节省开支,反而额外增加了宫里的开支。不过,他随后就改正了过错,不再要求御膳房给他准备窝窝头了。总的来说,康熙皇帝在古代的众多皇帝中,还是非常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