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4月,201团5连奉命攻打石岘洞北山,却遭到敌人重兵包围。5连将士几乎全部牺牲,步话员给指挥部去电,高喊:“向我所在高地开炮!”我炮兵部队因为缺少武器弹药,没能开炮,给步话员留下了终身遗憾。

1964年,一部红色革命战争电影《英雄儿女》上映,英雄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电影主人公王成在牺牲前,高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更是永远铭记在每个中国人心中。辽宁锦州一位中年男人看完《英雄儿女》后,掩面默声哭泣,因为王成的原型人物正是他本人。

家人询问他:“你怎么哭了?”中年男人只说:“沙子进了眼睛,一会儿眼泪流出来,就好了。”这个名叫蒋庆泉的中年男人,从没有提及自己过往的经历,复员后选择了隐姓埋名。

1949年4月,辽宁锦州大岭村的21岁青年蒋庆泉,来到了征兵处报名参军。很快,蒋庆泉获得批准,成为了光荣的解放军战士。1950年,经过部队的培训,蒋庆泉成了新中国的步话机员,被分配到了23军67师201团5连。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新中国发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志愿军浩浩荡荡跨过鸭绿江。1952年,志愿军23军接受命令,秘密入朝参战。身为23军步话员的蒋庆泉跟随部队,进入了朝鲜,投入到保家卫国战斗中。

此后在几次大战中,蒋庆泉奋勇拼杀,立下了赫赫战功。1953年4月,201团5连接受了一道命令,准备攻打石岘洞北山。石岘洞北山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了整个战局。

敌人占据了北山后,在这里修建了大量的防御工事,5连面临的将是一场恶战。4月18日,对敌人北山阵地的总攻开始,5连将士们猛冲上去。敌人居高临下射击,为了完成攻克北山的任务,5连将士没有一个后退。

经过一场血战,5连攻克了北山山头,连长、排长均牺牲了,只剩下十几位战士。身为步话员的蒋庆泉也是幸存者之一,战士们随即开始布置防御阵地,防止敌人发动反攻。敌人丢失北山阵地后,动用了坦克、火炮,对北山山顶发动了猛烈轰炸。

顿时,北山阵地上到处都是炮弹爆炸声,燃烧弹点燃了北山上的草木。经过一轮炮火攻击后,敌人步兵在坦克的掩护下,朝着北山山顶攻来。蒋庆泉和战友们拿着武器,朝着冲锋的敌人射击,打退了敌人几波进攻。

敌人又发动了轰炸,蒋庆泉的肚子被弹片击中,只感觉天旋地转。他身边还有几位幸存的战友,均身负重伤,几人看弹尽粮绝,决心“宁死不当俘虏”。

蒋庆泉拿着通讯设备,和上级指挥部取得了联系,高喊:“敌人已经冲上来了,请炮兵向我所在的高地开炮,我们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然而,我军炮兵因为缺少弹药,无法朝着北山阵地开炮。

蒋庆泉因为失血过多,晕倒在北山阵地上,不幸被敌人俘虏。等到蒋庆泉醒来时,他已经在敌人的卡车上,被敌人押送到了战俘营。对于蒋庆泉来说,自己没能战死沙场,反而成了敌人的俘虏,成了他一生最大的遗憾。

敌人想要获取我军情报,给蒋庆泉进行了医治,蒋庆泉活了下来。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坚守着革命信仰,对祖国始终保持着忠诚。1953年,停战协定签署后,蒋庆泉回到了日思夜想的祖国,受到了战友们的热烈欢迎。

后来,蒋庆泉复员回乡,积极为了新中国的事业做着贡献。他选择了隐姓埋名,从不提及自己的身份,默默为乡亲们做着贡献。当《英雄儿女》上映时,甚至蒋庆泉的家人都不知道,“王成”的原型人物就是蒋庆泉。

几十年过去了,在一次老兵聚会中,蒋庆泉再次见到了老首长裴周玉将军。裴周玉将军给部下佩戴了抗美援朝纪念章,让老兵蒋庆泉激动落泪。这枚纪念章就是老人一生的追求,几十年默默无名,蒋庆泉在这一刻仿佛再次回到了烽火岁月,望见了战友们一张张笑脸。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