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对古代皇帝的称呼,各有不同。除了直呼其名外,最为常见的莫过于三种:

一种是以

“皇”“帝”

为结尾的,如唐明皇、魏武帝、汉文帝等;一种是以“宗”“祖”为结尾的,如汉高祖、唐太宗、明成祖等;还有一种更特殊,直接用年号,如明朝的万历、天启、成化等皇帝。

那么,这些皇帝的称谓,为什么没有一个统一的叫法呢?

皇帝称谓的全名

其实不然,随着封建王朝各项制度的完善,对于皇帝的称谓,也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那就是

“庙号+谥号+皇帝”

的称呼。

如唐太宗,应该是

“太宗文皇帝”

,而汉光武帝刘秀,也应该叫

“世祖光武皇帝”

。不难看出,庙号是以“宗”“祖”为结尾的,而谥号则是以“皇”“帝”为结尾的。

那么,庙号、谥号以及后来出现的年号,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庙号到谥号的过渡

诸如汉高祖、汉武帝、魏文帝等称呼,皆为“谥号”,其关键在于中间的“谥字”。谥号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帝王、后妃乃至其他王公贵族去世后,朝廷会选择出一个“谥字”,用以对其一生功过进行盖棺定论式的评价。

以皇帝为例。如果他生前非常有作为,有许多了不起的成绩,那么后人在确定其谥号时,往往会用好的“谥字”来形容。

如汉武帝,三征匈奴皆取得大胜,让“强汉”之名威震西域诸国,故后人给他的谥号便是“武”。又如唐太宗李世民,他虽然是马上皇帝,却在继位之后励精图治,最终开创了

“贞观之治”

,为大唐盛世打下了坚实基础,故人们给他的谥号为“文”。

反之,如果皇帝生前昏聩无能,那他大概率会得到一个“恶谥”。如东汉末年的汉灵帝、隋朝的隋炀帝。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皇帝,虽无大功,也无大错,反而因为自身遭遇凄惨,得到后人同情。那么,也有一些“谥字”是专门给他们准备的,如汉献帝,唐哀宗等。

由此可见,谥号最大的一个作用,便是

“惩恶扬善”

。对于表现出色的帝王,给予其肯定与褒扬;对于无能、昏聩者,则给予其批评、贬损。如此一来,后世皇帝在继位以后,便会吸取教训,尽量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帝王。

隋唐以前,皇帝们都习惯用谥号。因为这一时期的庙号制度,还没有健全,纵观偌大汉朝,拥有庙号的也不过四位。显然,谥号流行时间较早,让它一度垄断了皇帝称谓。既然如此,为何隋唐宋元时期的皇帝,都大多以庙号为尊呢?

庙号到年号的转变

原来,在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非常频繁。一些军阀在建立政权后,都会挑着一些好的“谥字使用”,甚至有皇帝在生前便确定了自己的谥号。

就以“武”字而言,汉武帝刘彻、魏武帝曹操以及宋武帝刘裕,都是有本事的,当得起“武”这个谥号。但后面的晋武帝、齐武帝、梁武帝等人,却显得有些“拉胯”。除了“武”字外,还有

“文”“明”“昭”

等字,也被人滥用。

于是,隋唐以后的皇帝,便不再乐意使用谥号了。一方面,是因为谥号被使用过渡,无法再体现出其珍贵;另一方面,当时的谥号逐渐变长,从一开始的一个字,变成了多字联用。比如唐玄宗,其谥号便是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和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非常之长,不利于称呼。

恰好,这一时期的庙号逐渐成熟,只要没犯过什么大错的皇帝,基本都有资格入太庙,得一庙号,被后辈子孙祭祀。为了方便称呼,隋唐以后的皇帝称谓,便主要以庙号来代替了。

到了明清时期,皇帝称谓又出现了明显变化。年号,本是用来纪年的方式,但明清时期的帝王,经常把一个年号用到死,比如万历皇帝,在位达48年,结果“万历”这个年号便足足使用了48年。

这么一来,年号便逐渐成了明清皇帝独有的称谓。原本,年号也可以指代皇帝,但其指向性并不明确。反倒在明代以后,

“一个萝卜一个坑”

,年号逐渐与皇帝绑定,这才成了其主要称谓的一种。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新唐书》》《明史》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