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在一些古装的电视剧里面看见过一些这样的镜头,在酒楼的客人酒饱饭足之后叫小二过来结账,伸手阔绰的在怀中摸出一块碎银子抛给店小二,傲慢的说一声“不用找了!”小二也急忙感激地伸手去接,还弯腰鞠躬,脸都快贴到地上了。并喊:“大爷下次再来啊!”

为什么小二对于这些给碎银的人会如此恭敬呢?甚至连银子重都不打算称取一下,就满怀欣喜地收下了,如果我们了解到古代的银子究竟有着怎么样的一个价值,就不会再发出这样的疑问了。

在古代黄金和白银都非常稀缺,作为朝廷政府定制的货币之外,金银是唯一的硬流通货。银子究竟有多么贵重呢?根据明朝万历记载,一两银子能够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一石是现在的90公斤,也就是说一辆银子就能够买180公斤大米。

如果按照现在的大米价格来算,一斤普通大米在2元左右,换算下来,明朝时期的一两银子能够值得上700元人民币。

而且明朝的银子价格比起过去还算得上非常的廉价了,这是因为16世纪西方人积极在海外探索,在非洲美洲等地建立了殖民地,开采了大量的银矿,随着西方人和中国茶叶丝绸、瓷器的贸易,大量的白银流入了中国明朝,白银这才贬值。

在明朝之前,宋朝元丰时期一年的产银量不过21.5万两,根据《宋史职官志》记载,那个时候一两白银能够换2000枚以上的铜钱,而当时一石米需要400文钱,故而一两白银能买五石米,宋朝一石为66公斤,宋朝一两白银就能值如今1300元人民币。

古代时候的货币都是铜钱,如果一个人上街消费,随身还要带着一大串的铜钱,那么又重又不方便,还特别容易掉落,因此不少贵族喜欢随身带一些细碎银子,方便出行好保管。

这也就出现了为什么酒楼一些贵族喜欢使用碎银两来支付的原因,如今我们看到的碎银两,大多数都是没有规则形状的,为什么众人都只通过称重来算银两财富,而并非通过发行铜钱形状的银货币呢?

古代的技术并不发达,银虽然柔韧性高,但是很容易被腐蚀,而且硬度偏软容易被磨损,如果以银元的形式发放货币,久而久之银元因为一系列因素造成质量减少,导致它的保值性下降,再加上银两稀缺,因此古代人不会将银子打造成特有的货币形状进行交易。

而那些马蹄状,元宝状的银两,也只是作为装饰好看而已,真正估计价值,还是需要靠称取重量的。

那些接取银子的小二也是久经生意场的老江湖,伸手一接就知道值几钱几厘,顾客留下绰绰有余的饭钱自然会笑脸相迎,对于需要找零或者是要仔细识别银两重量的顾客,酒楼里面柜台也会备有专门称重的,需要找的多余的钱用铜钱来还就是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