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的经典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当时袁绍的兵力远在曹操之上,见曹操势力日渐强大,唯恐日后成为大敌。他决心与曹操一决雌雄,袁绍挑选二十万精兵,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曹操军与袁绍军相峙于官渡,双方在此展开战略决战,两军对峙数月,曹军因兵疲粮缺,想回守许昌。但当时的曹军兵弱,此时若退兵,必为所乘。恰逢许攸与袁绍不合,许攸就献计给曹操,指出袁绍的藏粮要地。曹操采用许攸的计策。亲率五千精锐奔袭援军的乌巢粮仓,半夜袁绍军多有疲惫,守将淳于琼又醉酒无力。此战让曹操的奇袭大获成功,而袁绍兵粮殆尽,军心动摇,无力作战,纷纷溃散投降。曹操乘胜追击,大破袁绍军主力,最后由曹军大获全胜而结束。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2.方谷之战。上方谷之战是诸葛亮出祁山北伐曹魏的一场著名战役,诸葛亮第六次出兵祁山,司马懿屯兵渭水,两军交战,互有输赢。但自从司马懿中计脱险后,魏军坚守营寨,不肯出战,诸葛亮派马岱伏兵葫芦谷,派高翔用木牛流马运粮。尽管让魏军劫去。半月下来,魏军截获粮草无数,且得知蜀军屯粮之处在上方谷,又得知诸葛亮不在祁山大寨,必是在上方谷巡视粮草。此刻正是劫杀诸葛亮的大好时机。于是司马懿吩咐诸将领,一队兵马劫杀祁山大寨,自己则带司马昭进攻上方谷火烧蜀军粮草,到了谷中山上放火引燃谷中柴草地雷。司马懿父子眼看命丧于此,但天不灭司马懿。很久没有下雨的上方谷突然下起磅礴大雨来,雨水立刻浇灭了大火,救了司马懿一命。此后,司马懿长期归缩在渭北大营,无论如何也不肯出战,硬是把诸葛亮给熬死了。
3.荆州之战,公元二一九年,关羽奉命驻守荆州,恰逢刘备夺下西川,兵精粮足,士气大涨。而关羽早有北伐之意,此时又解决了西边之患,于是关羽率军从荆州南郡出兵北上,进攻曹操占据的襄阳和樊城。此番壮举先后围困襄阳,强攻樊城,水淹七军,重创曹魏。此番壮举威震华夏,但是却没想到孙权派吕蒙夺取荆州。吕蒙秉承周瑜之志,趁关羽北伐,无暇顾及荆州大本营,便抓住机会夜袭荆州,让关羽腹背受敌,关羽大军没了荆州的供给,士兵斗志低迷,将无战心。关羽战败后带百余骑逃亡麦城,半路却被吕蒙截杀。最后关羽父子战死。襄樊之战,使得曹魏、蜀汉实力受损,尤其是蜀汉不但损兵折将,还丢了荆州大本营,成为三国后期形势的重要转折点。
4.夷陵之战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成功战例。章武元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关羽、张飞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夹击,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陆逊之后又下令撤退,把山地都留给刘备。刘备见陆逊撤退,便领兵跟上。陆逊一直按兵不动,只守不攻,等到了次年的六月份,正是最炎热的时候。在章武二年八月,夷陵一带,他看到了刘备军营都是连着驻扎的,从头看不到尾。于是他想到了火攻,当时正值盛夏酷暑,山林之中的火势很快就燃了起来。顿时,刘备军营火海一片,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打败蜀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刘备军撤退后,驻军于白帝城,次年四月,夷陵惨败让刘备一病不起,之后亡故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就此结束,此战也让蜀国元气大伤。蜀国丧失隆中的基础,再无统一天下之势也代表着蜀国已经失去了和魏国吴国的争霸,只能偏安川蜀一地,再也无法抵抗曹魏,到后来加速了西晋的统一天下。
5.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当时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曹操率二十万大军顺江而下,东吴的左右督,周瑜,程普,各自领一万五千精兵,与刘备军一起逆江而上,与曹军相遇在赤壁。黄盖提出了以火攻敌船之计,于是假意投降曹军。曹军恃胜而骄,麻痹轻敌,谁知迎来的却是数百只火船痛击,大火烧得百万曹军无处可逃,火势滔天不绝。此刻曹操才知道中了连环计,大火烧毁了大量的曹军船只。曹军又将剩余舟船都予以烧毁,然后撤退,又因士卒饥饿而死伤大半。孙刘联军面对强敌而不惧,养水战之长巧施火攻,创造了奇迹。又逢曹军元气大损,无力再向江南进军。孙权和刘备则乘胜出击,发展势力,扩张地盘,这便为以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