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教育厅公布了第六批“双减”优秀实践案例,全省10个案例入选,其中鄞州区占两席,分别是中河街道宋诏桥小学“生活小达人历练记——‘双减’背景下学生自理能力的养成”案例、首南街道学士小学“‘无边界共育’:未来学习场域下的课后服务新实践”案例。

据了解,相较于前五批优秀案例,本次聚焦学生习惯养成、可持续发展的案例数量明显增加。“双减”进入深化期后,教育者更关注如何让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本源性问题。

在“双减”背景下,宋诏桥小学针对学生“自理能力缺失”这一普遍问题,结合各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除在节假日主题教育、少先队月主题教育等日常性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内容外,还特地在每年级段举办为期一个月的“自理节”活动。该活动由学校牵头、教学指导,家庭配合训练、拓展方向,社会提供渠道、助力发展,三方联合着手培养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

“自理节”活动内容涉及校园生活、传统节日、家庭生活、科学探究、社会实践,关乎学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力所能及的大小事。如校内的三所打扫(教室、公共场地、功能室)、学习物品整理、图书角植物角管理、垃圾分类等;家中的穿衣、洗碗、烹饪、收纳等;社会上的文化宣讲、美化环境、送“温暖”、送“清凉”活动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我们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基本生活能力的机会,掌握必备的生活技能,感受劳动的乐趣,增强小公民责任意识,通过‘自理节’活动为学生的成长赋能。”宋诏桥小学校长竺红波表示。

“双减”政策出台后,学士小学积极探索实施课后服务新路径。“根据学校问卷调查显示,愿意参与学校课后服务的学生人数达到95%。家长希望课后服务能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校长周培利告诉记者。

学士小学从办学之初,就着力规划“1—6—e”未来学习场域,为“无边界共育”课后服务开展提供支持。“1”指学士小学校区;“6”是依托该校独特的区域优势,构建鄞州公园学习社区、宁波博物馆学习社区、院士公园学习社区、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学习社区、高教园区学习社区、南部商务区学习社区六大学习社区;“e”指建设“全球移动学校”。“‘1—6—e’未来学习场域,实现了让学生的‘学’从校内向六大学习社区延伸至‘e’空间建设,打破了时间、空间、学科、人际的边界,突破学生思维和学习方式,构建了‘无边界共育’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培育适合未来发展的时代新人。”周培利表示。

课后服务课程是学校课程的有力补充。在具体实践中,学士小学立足第一学习校区制定了“1+X”课后服务课程,既注重对学生课业学习辅导的基础性托管服务,又做好形式多样的“X”课程,开发了趣味类、实践类、人文类等适合学生发展的六大类个性课程。

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如今,“无边界共育”已成为学士小学课后服务的一种新样态。

推荐内容